11月23日,在山东青岛举办的纪念中国气象学会成立100周年暨气象科技现代化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学会正式公布了首批会士名单,曾庆存等30位气象领域两院院士当选。中国气象学会会士是本学会会员的最高等级,授予对学会发展有重要贡献或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的知名人士。
“欲造就人才,非施以教育不为功。我国如不欲发展气象测候则已,若欲广设气象台,则人才之养成,实亦为急务。”这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在系统考察国外气象测候组织、气象台分布情况后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
澎湃新闻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方面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原所长、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著名农业气象学家林而达同志于2022年11月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5岁。
3月26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奖风云成就奖和风云人才奖颁奖典礼在京召开。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批准授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胡志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范天锡两位同志中国气象服务协会2023年度气象科学技术风云成就奖,授予国家卫星信息中心何文春等8人2023年度风云人才奖。
编者按:七十五载波澜壮阔,七十五载春华秋实。中国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跨越时空的接力”,走进多个行业和领域,讲述几代人传承奋发进取精神,真抓实干、接力创新,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故事。
一边聆听音乐一边阅读吧~策划:叶海英 史文慧脚本:王敬涛 叶海英手绘:魏思静 郑义潇审核:段昊书 冉瑞奎审校:李学林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报社)、科普中国 联合出品媒体支持:新华网资料来源:竺可桢日记 中国气象报
在接下来一个月左右的火星发射窗口期里,美国、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三个国家将分别派遣“使节”前往红色星球,希望在那里展开新的探索。“巧合”的是,在这三个使节团中,都有一位职责相近的团员——气象探测器。
他是中国第一本天气学教材《天气学基础》的主要编写者、中国第一代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设计者之一、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立的主要参与者,在中尺度暴雨系统、台风中长期预报、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发展和业务化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以项目首席或主要参与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首次变身为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古谚语与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以全新表达方式,惊艳亮相在全球观众面前。
从信风到季风1915年1月,未来将要在上海创办后来举世闻名的《青年》杂志的陈独秀还未从东瀛踏上回国之旅,中国现代科学史上历时最长的一份综合性科学刊物《科学》杂志,就已经被留美学生组成的中国科学社所创办。作为中国科学社首批成员的竺可桢自然成了《科学》杂志的主要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