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上龙骨钉上肋板,四周围上木板,这就是古代木船的大概制造过程。可木材不论拼合得多么严密,一经热胀冷缩仍会产生大大小小的缝隙,漏水是一定的。古代造的木船为什么不会漏水呢?木船制作好后,各构件之间的板缝、钉、栓、孔眼等,如果不加以密封,船一下水,必定会漏水。
连日的暴雨以及北江水位上涨,导致广东中北部的英德市多地被淹,引起外界关注。澎湃新闻走访发现,4月21日20时,北江洪峰通过清远英德段,随后北江水位逐步下降。4月22日、23日,英德主要是阴天,没怎么下雨,“水退得很快”。
在现代的水泥船,铁船出现之前,农,渔民劳作,出行,出海所用的船,都是木制的,而制造这些木船的工匠就被称为:船匠制造木船,先要根据船吨位和构造绘制好船的尺寸和构件。按3吨至5吨农用船为例,有些构件名称说起来非常形象。
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三面环海,海岸线漫长,自古以来,当地渔民耕海牧渔,有出海捕捞的历史传统。作为即墨著名的海防要塞和“鱼盐之乡”,这里有着一项延续至今600多年的修船手艺——捻船技艺,休渔期间,正是捻船匠人们最忙碌的时候。
【解说】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坐落于三都澳之畔,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其福船制造技艺系明代洪武年间由闽南传入,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10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新闻-泉州网]宋元时期,泉州造船技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推动刺桐港大繁荣的出现;泉州古船建造技艺中最复杂也最关键的三项技术,当属“鱼鳞搭接”、“多重船板”与“水密隔舱”技术;迄今,泉州依然有老船匠掌握着这些传统建造技艺泉州网12月2日讯(记者吴拏云 通讯员刘宗训)从197
“捻船匠”,对日照人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说它熟悉,是因为日照人民世世代代与渔相伴,靠海吃海,老一辈人出海捕鱼、缝补船只可少不了它。说它陌生,又是得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捻船匠已经越来越少,从业人员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台海网10月12日讯 据漳州新闻网报道 10月7日,在东山岛美丽的梧龙矿泉湖,一艘没有安装任何动力设施,以有数百年历史、东山澳角村独有的澳角大翘船型设计制作的“文章号”船模,乘着5-6级东北风起航,半小时后,从湖的一边顺利驶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