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秋天,在毛泽东主席刚刚逝世后不久,从原淮安县级机关、单位抽调一批中青年干部,组成县委“农业学大寨”工作队,进驻渠北片6个贫困公社的重点大队,我当时作为县委组织部后备干部,一并参加了这次工作队,被分配到远离县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苏嘴公社南李大队任工作组秘书。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两面旗帜,永远放光辉。50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和参与了农业学大寨,提到“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一定很陌生,那个年代学大寨,概括起来就是以大寨为榜样,伟大的时代!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提示:作者杨进文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燕子山国有林场当了一辈子的看山员(护林工)……难忘的"农业学大寨"!杨进文(苗族)前不久,我参加由单位党支部组织的“重走长征路、重温革命史”主题党日教育活动。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样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曾经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创造国家美好明天的火热激情,在这个火热的年代里,无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从山西昔阳县城出发,大约15分钟车程可抵达大寨镇大寨村。村前“红旗广场”上,一面“农业学大寨”的巨幅招牌依高地而建,彰显着大寨村的辉煌过往。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浪潮,大寨村一度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全国人民摆脱了吃大食堂以及大饥荒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及身体上创伤不久的时候,农村又经过了轰轰烈烈的四清整风运动,经过了波澜壮阔触及人们灵魂的“文化大革命”,同时也是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