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肩挑背磨,骡子和马是居民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广元市旺苍县古城乡境内的米仓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又名鼓城山自然保护区)内,有近70户人家世代居住在此。因为出入的山路崎岖,多年来,他们的生产生活靠肩挑背磨,以及骡子和马来协助。
最初的砂砾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路,养路工从一人一铲、人背马驮,发展到了现代化机械作业,当年住地窝子、吃窖水,也已经被干净整洁的工区宿舍取代,可是要在青藏线上站稳脚跟、长期坚持下来,还是离不开“吃苦”和“牺牲”。66年来,一代代养路工坚守着这条西藏人民的“生命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挖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公路段的。”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老昆明最早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人自身,可背、可扛、可挑,会用木杠和扁担,称号有“三吹火”“四平肩”“多脚虫”“散扁担”等。在“人力交通供给侧”难及和不便之处,老昆明人也可以自骑,外租或自备。
来源:新华社 在一条连马都不愿前行的崎岖山路上,一位背夫身背一台洗衣机,翻过海拔4600多米的垭口,一步一步地走向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家。多年前一部纪录片中的镜头,定格了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高原孤岛”——林芝市墨脱县的一代背夫的形象。藏在大山里的墨脱,自古交通阻塞,物资奇缺。
背夫走在路上是很难坐下来歇息的。泸定县附近的马帮茶马古道考察队在金川采访当年马帮的女儿。 李贵平摄川藏古道,高山峻岭,大河交叉,林莽雪原,野花如歌,湖泊如梦。千百年来,一群群背夫和马帮用生命铺就了一条逶迤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古道,他们过险山,涉湍江,将川、藏地区息息相连。
5月3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广受人民喜爱的共产党员、“马班邮路”乡邮投递员王顺友因病逝世,终年56岁。木里高山乡镇早已全部贯通公路,马班邮路已成历史,但王顺友的故事,永远在我们心中流传。
2月4日中午,仙桃汉江边,一名男子落水,其女下河欲救父亲,仙桃市民苏邵高与39岁的新仙桃人依立拜(来自新疆)骑着一匹大白马冲入水中施救。随后,冬泳爱好者刘杭州接力而上,成功救起父女二人。三人一马在仙桃江边救起落水者的英勇事迹感动全网。
独龙江乡巴坡村村民在自家门前合影。杨时平摄滇西的高黎贡山常年云雾缭绕,横断峡谷的独龙江千曲百回。一个秋日的清晨,记者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城出发,翻越连绵陡峻的高黎贡山,中午时分,抵达“原始秘境”——独龙江乡。独龙江湍急清澈,两旁对峙的山峰气势非凡。
赶马锅头杨春林。 谢峰 摄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文索村杨家社历史上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走进这座茶马古镇,一条条连户青石板路记载着古镇岁月的痕迹,街道两旁的一座座深宅大院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一切似乎都已遥远,一切似乎还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