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这是今天最“心旷神怡”的热搜(话题:#莫言和余华的微信头像#),会心一笑,还能欣赏美文,妙哉!4月15日晚,微信公众号“莫言”刊发了一篇余华给莫言的投稿,成为该号最新一篇“10万+” 推送文章。莫言在文章中称,“我的朋友余华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说要向我的公众号投稿。
此人姓余名华,浙江海盐人。《不被大风吹倒》是莫言2024年的最新作品,包含近40篇文章,写作跨度超过40年,既有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我的室友余华》《我和羊》,也有写于2024年的《偷鹅记》《忆史铁生》等文章。
来源:【杭州日报】昨天(12月18日)著名作家莫言发布推文《莫言:亲爱的余华,当你看到这篇推送时……》不少网友看后表示“看标题就笑出声来了”莫言已“进阶”喊话余华来选封面原来,此前余华在节目中不承认莫言是摄影家,还指点他拍照莫言老师一直“耿耿于怀”特意发文回应说自己已经在非洲拍老
“昨晚一时兴起,我说要给余华学生的书题写书名,因为余华的字写得很难看,我要故意气一下他。”11月18日,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下称“教博会”)在珠海开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莫言在开幕式上调侃道。
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年轻人热衷在网上寻找“嘴替”。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段文字,精准戳中人们的内心情绪,换来会心一笑。如今,许多作家也加入了“嘴替”行列,余华、史铁生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许多年轻人被他们写下的文字、说过的话打动,纷纷晒出读书笔记,感叹“后劲真大”。
12月15日,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国作协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年度影响力人物”活动现场,有读者携带图书请莫言签名,在签了两本自己创作的《鳄鱼》《生死疲劳》后,发现还有余华的《活着》。莫言随即签下余华的名字,说"这两个字,签得很像余华"。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朱奕奕 实习生 侯文君“当莫言遇到于和伟,当写作的艺术家遇到表演的艺术家,他们将如何言语,如何告白,如何对话?他们将直接呼唤出永远的神,还是要发出yyds的密码?”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此前对“莫言对谈于和伟”活动的预告。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