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杜奶奶坚持卖报纸。记者 程丽娜 摄清晨5点起床、6点半到楼下领200份报纸、推着自行车卖报直到午后……退休之后,88岁的杜鸣凤老人就这样简单而规律地生活着。无论天寒酷暑,或是刮风下雨,她都会哼着小曲儿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华北五金城,把报纸送到订户手中。
扬子晚报网7月1日讯(实习生 陈梦莲 记者 徐昇)7月1日扬子晚报爱心售报首日,身披鲜红绶带、手捧扬子晚报的小报童成为南京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来自南京软件谷第二小学一(1)班的李徐晞、姚萱雅结伴参加爱心售报活动。
老人今年87岁,街头卖报已20多年。为了给儿子治病,她每天7点起床,穿梭在车流中。媒体资料中的老人表示,大儿子几个月前刚去世,二儿子有精神病常年卧病在床。老母亲的面庞因久日的暴晒显得十分衰老,眼神里透露出来一种不甘和无奈。
一份老报纸代表着什么?通过它,你能够详尽地看到那天发生的大小事,天气的情况、股票的行情甚至当时的影像,薄薄的纸页记录着历史上的今天。位于济南高新区的一栋写字楼里,近600平方米的区域被李国荣改造成了几间“报纸仓库”,数百万份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报纸收藏于此,分门别类地安置在架子上。
八旬老夫妻西安街头卖报19年,老太太负责看摊,老头每天上午骑电动车绕西郊一大圈送报。62岁的西安市民刘先生家住丰镐西路药厂附近,“我家附近有个老太太,80多岁了,每天出摊卖报,风雨无阻,她老伴经常也去帮忙。
在武汉台北路,一家名为老同兴的报刊亭默默立在街边,这也许是武汉这座城市最后的报刊亭。店主名叫李海隆,今年79岁。39年前,他和妻子二人合开了这家报刊亭。老人说,目前店里大概有40多种报刊杂志,但一天平均的销量只有60份左右,而且会来买报纸的大多是一些老人。
最近几天,一张老奶奶的照片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被多次转发,照片中老奶奶看起来衣衫褴褛,佝偻着身子站在一家肯德基门前卖报纸,这张照片一发出,得到了不少人关注。从网友们配发的博文内容得知,这位老奶奶所站的位置,就是南京路与江西路路口的肯德基门口,老人看起来有七十多岁的样子。
2016年1月11日,山东省聊城市,倩倩和磊磊拥抱着妈妈。14岁的倩倩(化名)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像往常一样出现在东昌路与花园路交叉路口处。倩倩风雨无阻的坚持卖报纸3个多月了,她拖着患病的身体硬是撑起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安秀敏奶奶在家中展示收藏的晚报前一阵,同事转发我一条视频,标题是“令人感动的读者”。点开一看,主人公是一位发丝银白、戴着老花眼镜的老奶奶,她把《北京晚报》每周六“阅读”版面上刊出的专栏《字字有源》逐期从报上剪下来、装订成册,组装成一本可以翻看的“书”,用来积累学习。
7月8日上午7点多,来自南京鑫园小学的两名小报童朱永琪、胡锦旭组成了“超越红领巾小队”,在新街口地铁站参加了2023扬子晚报勤工助学爱心售报活动,顶着炎炎烈日一路奔跑虽然辛苦,但每每遇到热线市民的鼓励和支持,倍感暖心!“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参加过这个义卖活动!
无论是夏天太阳高照,还是冬天北风呼啸,在石家庄火车站东广场,每天早上都会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佝偻着身子准时出现。老人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车后座的布兜里装着当天最新出版的报纸,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卖报和送报。
偌大的佳农市场,大大小小的店铺目测有数百家。杜鸣凤虽然已经90多岁,却能清楚地记得每个订阅报纸的店铺,还能记清哪家是按月订的,哪家是散买的。每到一家,她都会在店家门口打招呼,“报纸!报纸到了。”采访期间,两三位店主和行人想多给老人一些钱,都被她婉言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