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徐家沈马庄村,徐茂礼正在进行编筐的第一道工序起底,筐的底子初见雏形。底子起好了,他用一根绳子固定底盘边的棉槐条子定型,进行下一步主体的编制。 刘明照/视觉中国 今年73岁的徐茂礼,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徐家沈马庄村人。
导语阿刚爷爷名叫骆永刚,34年前受伤导致腰部以下没了知觉,从此瘫痪在家。为了补贴家用,他学了一门手艺——编篮子。这些年用篮子的人越来越少,他编的结实耐用的篮子滞销了……幸福三口之家的阴霾阿刚爷爷名叫骆永刚,因为妻子一直喊他阿刚,2岁的小孙女牙牙学语调皮地唤他阿刚爷爷。
K友@透明在龙岩KK网上发帖称:在社兴东市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或许年过一百,听说他的家境很不好,本该在家享清福的年纪,却还在自己做篮子拿到市场上卖,想想自己的爷爷奶奶们都在家带孙子孙女享齐人之乐,而他却要操着满是老茧又不太灵活的双手,一根一根地编织着这些也许能够卖到一些钱的编织篮
69岁的王世荣大爷家住合肥市蜀山区蜀景园小区,他不喜欢抽烟,也不喜欢打牌,唯独对手工活情有独钟。而他最擅长的便是编篮子,令人佩服的是,他在编篮子的过程中,还琢磨出一套编篮“公式”。退休前,王大爷教了一辈子书,退休后,突然闲下来的生活,让他十分不适应。
李全友告诉记者,竹园村过去山前山后都长有很多竹子,人们都利用竹子编织些竹篮、竹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这门手艺,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竹制品用的少了,很多人都慢慢的放弃了,竹园村也仅剩下三四个老年人会这门手艺。
中国有一个古老职业,塑料制品未出现之前,我们日常中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出自他之手,大到竹床、躺椅、桌子和凉席,小到竹篮、竹筐、筛子和热水瓶壳都是通过竹子编制,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人被称为“篾匠”,“篾”的解释是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将一个碗口粗的竹子变成各种各样的篾,面对这种即将消失的职业,有位82岁的盲人大爷干了70年,2天编一个竹篮卖30元,养活了4个子女,这消失的职业却迎来一场新的机遇。
在宝鸡市西山深处,有一位年届九旬的老人,他从小从事手工编织,直到现在每天还能编一个竹篮。他说,编竹篮不为卖多少钱,主要是舍不下这门手艺。 3月 24日,记者慕名采访了他。几天前,听陈仓区坪头镇新民村一位村民说,他们村有位叫陈福的老人,今年九十岁了,还在编竹篮哩!
近日,记者来到卫星村10组,曹连军老人正在门口哼着曲儿低头编篮。见记者好奇地盯着他的双手,老人忍不住介绍起来,这些材料在打包一些大型的包裹时会用到,不少人知道我会编这种篮子,就会存放下来送给我,也算是废物利用。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祝瑶“希望拥有一个助听器,我爷爷总是听不见我说话。”新年伊始,杭州市民韩女士在淘宝许下了一个小小的愿望。 这个朴素又充满孝心的愿望,意外实现了。被幸运砸中的韩女士,得到了一个价值超三千元的科大讯飞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