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郑庄公去世后,郑国陷入了权力斗争。大夫祭足先是扶持公子忽上位,后来又因为宋国的威胁,改立公子突(郑厉公)为国君。郑厉公觉得祭足权力太大,就想除掉他。于是,他找来了自己的亲信雍纠,一起策划在郊祀的宴会上对祭足动手。雍姬的抉择雍纠不仅是郑厉公的表弟,还是祭足的女婿。
所谓“人尽可夫”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她的丈夫”。这个词在今天是被用来形容女人换男人如同换衣服。显然这是一个用来唾弃女人放荡不知廉耻的贬义词,不过“人尽可夫”这个词最初的本意却并非如此。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很多俗语都已脱离了最初的本意。
提到“人尽可夫”,人们会想到是荡妇,暗指一个女人不守妇道,不忠贞、不专情的意思。“人尽可夫”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权臣名叫祭仲,此人专擅国家大权,让当时郑国的国君郑厉公很是担忧,想要联合朝中的臣子来除掉祭仲,于是郑厉公找上了祭仲的女婿雍纠。
在中国历史上,对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思想流派毫无疑问是儒家学说,其中宋元时代兴起的理学更是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方式。上图——古代贞节牌坊在理学中对人的道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中对于女子贞洁的过分重视在现在更是成为了令人诟病的一点。
人尽可夫如今是个贬义词,形容女人的不检点。周桓王十九年夏天,春秋时期最早的第一霸主郑庄公病危,招祭足到床头来商量说“我有十一个儿子,除世子忽之外,子突、子亹、子仪都很不错,但我觉得子突比其他三人都优秀,那传位与子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