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粟”是人人琅琅上口的成语,比喻事物渺小而微不足道,语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据岛内媒体中时新闻网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根本不是“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导致错误以讹传讹,误传千年。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名句;而在苏东坡亲笔手书中,写的却是“渺浮海之一粟”?“沧”与“浮”,一字之差,有着怎样的不同?同时,如果以《赤壁赋》为例,文图学又如何帮助大众理解苏东坡的作品?如今,海外苏轼的研究又有何发展?
近日,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有网友发现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语文课本上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有人经考证,认为是后人抄写时出现笔误,才把“浮”写成了“沧”。要不要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沧海一粟”改为耳目一新的“浮海一粟”?引发热议。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的《赤壁赋》是许多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课文,其中“沧海一粟”更是无人不知的经典成语。“沧海一粟”意为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比喻渺小、微不足道。不过,台北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帖中写的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
近日,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有网友发现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语文课本上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有人经考证,认为是后人抄写时出现笔误,才把“浮”写成了“沧”。要不要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沧海一粟”改为耳目一新的“浮海一粟”?引发热议。
与其追求“一字不差”,不如抛开刻板的纠结,在更深层的情感上理解作者、理解历史、理解文化。网友发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展出的苏轼亲笔手书《前赤壁赋》中,原文并非人们熟悉的“沧海一粟”,而是“浮海一粟”。
近日,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有网友发现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语文课本上我们所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图源:澎湃新闻《赤壁赋》共有前、后2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3年后,于元丰五年(1082年)写下的作品。
前言:《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贬谪黄州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火热报名中!诵读传世名篇,传承永恒经典。无论老幼,皆可参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跟随视频,一起倾听报名选手的精彩诵读。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
译、解、颂:一路迤逦。蜉蝣的翅膀,如衣裳般楚楚鲜亮。《蜉蝣》——生命短暂,死亡永恒!苏轼在他的名篇《前赤壁赋》里有这样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前言:《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贬谪黄州时。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