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来自重庆梁平、四川万源及宣汉县内部分乡镇的薅草锣鼓队伍相聚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参加在此举行的川渝非遗交流展演活动暨第十三届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赛歌会。大家以歌会友,共同传承和推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
近年来,奎文区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不断激发非遗传承新活力,非遗保护机制日益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健全,非遗传播品牌逐步形成,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开创了全区非遗工作的新局面,助力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创建。
中新网山西新闻1月10日电 “九龙绕壁腾云势,紫雾衔金太极图。鼓似雷声寒暑烈,钹如霹雳暖春酥。甘霖狂舞浑天韵,雨露轻飘润地隅。滚奏摇音成几度,大陵民俗耀明珠。”这首诗是对山西文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桥头大鼓的精准描述。
春节期间,在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油坊口村文化广场,观州锣鼓队用热火朝天的表演为村民们送上节日的祝福。观州锣鼓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观州锣鼓以古本《锣鼓经》为基础,演奏使用30多种100余件乐器,2019年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原锣鼓是由历史久远的“社鼓”演变传承而来的,最早结构的形成可追溯到宋代宁宗年间,以铙、钹的特有声响为主体构成锣鼓曲是太原锣鼓的最大特征,其粗犷豪放、雄宏激越的艺术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太原锣鼓曲牌有慢流水、快流水、牛斗虎等。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特推出“讲好贵州故事·传承民间文化”系列报道,本报记者将走进42个乡村,从一个物件、一种传统民俗的起源着手,讲述每一个“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故事,以飨读者。
日前,在石家庄市新华区举办的托天飞叉展演活动中高柱托天飞叉会的成员们进行了精彩的托天飞叉表演行云流水的表演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高柱托天飞叉始于清朝一直延续至今主要技巧有舒袖、钓鱼、掏肋等老三式一般在逢年过节、庙会和一些庆典活动时表演传承方式主要以口授心传为主2012年被列
中新网恩施8月21日电 (武一力)“咚锵、咚锵、咚咚锵……”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近日,一场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一景区上演的三棒鼓表演吸引游客驻足围观。图为8月17日,杨胜来带领表演团队在湖北省宣恩县一景区表演。
江南丝竹之声,杂集粗细锣鼓,“文”而不“武”,“雅”而不“闹”,是为十锦细锣鼓。十锦细锣鼓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也曾一度面临失传。2009年8月,“泗泾十锦细锣鼓”作为上海本土民乐代表,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通讯员 殷洁 段磊6月10日,武汉市新洲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牌子锣鼓展演在凤娃古寨景区凤娃戏苑隆重开幕,来自“湖北民间艺术之乡”三店街和“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凤凰镇的14支队伍,为现场观众和游客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锣鼓艺术。
春节前夕,在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气势磅礴的晋南威风锣鼓敲起来了。晋南威风锣鼓由鼓、锣、铙、钹四大乐器为主组成,最初,每个乐班由八面锣、两副铙、两副钹、一颗瓮鼓、两颗背鼓、两面云锣组成,俗称“八面威风”。
宁乡麻山锣鼓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87岁的杨奇用50多年的时间与心力守护古老的制鼓技艺。最近他收了付亮做徒弟,杨奇、付亮师徒二人之间的言传身教、匠心传承让婉转动听的鼓声悠扬不绝。
中新网运城10月6日电 (记者 李新锁 陆祁国)山西新绛,以国家级非遗绛州鼓乐而闻名。国庆期间,在丰收的乡间、新人的婚礼等场合,绛州鼓乐不时响起,鼓出当地民众精气神。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古称绛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鼓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