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变废为宝有妙招26年送出近千只环保菜篮中国江苏网7月14日讯 一次性使用的塑料打包带很多人用完一扔了之。但在武进区横山桥镇76岁老人吴文铨眼里,打包带却是宝贝。26年前,他学会了编篮,就将打包带编成一个个五颜六色的菜篮送给远近村民。
潮新闻客户端 视觉乌伤上世纪60年代,我们是一共有11人的大家庭,父母生养我们八个兄弟姐妹,还有年迈双目失明的外婆。一家11口人挤在“九间头”一间半楼房,其中一间楼房是土地改革分得的,半间楼房是向在上海工作的小姨娘家借用的,谷柜地柜都成了我们的床铺。
中国有一个古老职业,塑料制品未出现之前,我们日常中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出自他之手,大到竹床、躺椅、桌子和凉席,小到竹篮、竹筐、筛子和热水瓶壳都是通过竹子编制,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人被称为“篾匠”,“篾”的解释是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将一个碗口粗的竹子变成各种各样的篾,面对这种即将消失的职业,有位82岁的盲人大爷干了70年,2天编一个竹篮卖30元,养活了4个子女,这消失的职业却迎来一场新的机遇。
生机·烟火生活可以滚烫下午三点,杭州的文二菜市还是一片热闹景象。美食档口第一家的“出山咖啡”,室内和外摆桌椅旁坐满了喝咖啡的客人。大家在这里享受着杭城短暂秋日的闲暇时光。“00后”姑娘曹泽背着相机,她的镜头刚刚拍摄了一位面孔酷似鲁迅的卖菜大叔。
黄山新闻网8月19日讯(姜峰) 8月18日,歙县富堨镇仁里村民郑进兴正在为村民赶制烘菊花用的竹匾。今年71岁的郑进兴是仁里村西川的一名竹匠师,16岁开始学徒,至今已有50多年手艺,会编竹篓、竹框、菜篮、簸箕等20多种农用竹器。
2016-05-29 10:21 刘宏根展示他最爱的方桥蓝。步入慈溪周巷镇海莫社区居民刘宏根的家,你会被一只只散发着古韵的竹篮所吸引。刘宏根,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老板,收藏老竹篮已有9年,现有300多只老竹篮,其中方桥篮是他的最爱。
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21日电 (汪琼 李安娜)竹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手握篾刀推竹片,刀锋轻微抖动,细工慢活,片竹成丝,编竹成器,编竹人用一双灵巧的手编出生活的琐碎与美好。旌德地处皖南山区,盛产竹子。采茶等农业生产生活工具皆为竹编制品,竹编制品成为旌德人生产生活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