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美两国在量子领域几乎同时宣布了重大突破,这一事件在全球科技界引发了巨大震动。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科技领域的两大阵营,此次同日发布量子芯片研究成果,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全球科技竞争的一个重要标志。
2025年2月20日,中美两国在同一天宣布了量子领域的重大突破:中国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的研究成果,而微软则宣布其研发的“马约拉纳1号”拓扑量子比特芯片取得进展。
2月18日,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前排坐者)与团队成员在北大实验室展示硅基光量子芯片晶圆(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魏梦佳)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研究成果于20日在《自然》杂志发布。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20日,记者从山西大学获悉,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与龚旗煌教授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纠缠簇态的确定性制备、调控和实验验证,为连续变量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我国量子科技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自然》杂志2月20日发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
“2024年全球量子计算在理论原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应用探索、投融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中国量子计算在过去一年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产业链自主化方面完成了多项核心设备与器件的研发与适配……”在近日举行的首届量子年会上,2025量子科技产业年度报告中这样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