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浙江大学联合团队最新以饲用/食用大麦为研究材料,在光合作用基础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首次解析了大麦叶绿体中环式电子传递路径中的关键结构——专业称为PSI-NDH的高分辨率结构。
二氧化碳变淀粉,相信这项技术很多人之前就在新闻报道中听说过。这是一项由中国科研团队突破的技术,这项技术颠覆了自然界十几亿年以来绿色植物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淀粉的传统方式,使人类有能力在工厂中模拟类似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孙海定教授团队、熊宇杰教授团队联合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通过创新设计一种晶圆级可制造的新型硅基氮化镓纳米线光电极结构,实现了高达10.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号 近日,在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航天基础试验机柜其中一个“太空抽屉”里,开展了地外人工光合作用技术试验,成功实现了高效二氧化碳转换和氧气再生新技术的国际首次在轨验证,有望为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重大任务奠定技术基础。什么是地外人工光合作用?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继成功构建出新型仿生人工光合成膜——因其具有类似树叶光合作用的功能而被形象称为“人工树叶”之后,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又领衔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取绿氢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发出仿生图案化半导体光催化材料面板,实现可见光驱动下水的自发裂解产生化学
1月15日消息,大肠杆菌作为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居民,一般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刘高强团队联合江南大学教授刘立明团队成功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人工光合系统(人工叶绿体)。这是科学家首次在非光合微生物体内构建全新的人工光合系统。那么,为何选择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呢?
参考消息网1月22日报道据埃菲社1月21日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1日称,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20日至21日在空间站外进行了第二次出舱活动。出舱活动期间,他们执行了设备设施检查和防护装置安装等任务。根据该机构的一份声明,经过约8.
5月31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抖音联合西湖大学、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西湖教育基金会,共同推出青少年公益科普节目《未来科学说》。多位西湖大学科学家将围绕人工光合作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话题,分享科学知识和科技进展。
第122254次实验!4月12日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人类饮食文化发展史,远古时期只能狩猎采集,吃生肉生果;农业时代驯化动物和植物,进行简单加工,吃加工过熟食等;工业时代人类可以吃深加工的食品,有些食品不看配方说明书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信息化时代,人类开始在工厂里种植蔬菜,人工进行光合作用,万物生长不靠太阳,人类在实验室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