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河边钓鱼的时候,看到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一位中年大叔,脚踏两只船,手拿一个长长的竹竿,5只鸬鹚在水中上下翻飞,时而冒出水面,时而扎入水中,不一会一条大鱼被鸬鹚咬着鱼头浮出水面,大叔伸出竹竿,让鸬鹚双脚站立在竹竿上,收回竹竿取下鱼儿后,从新把鸬鹚扔进水中,这种捕鱼方式又叫“放鹰”。
传承了上千年的鸬鹚捕鱼,其危害有多大?为什么渔业管理部门要禁止使用鸬鹚捕鱼?鸬鹚在某些地方被称为鱼鹰,千百年来鸬鹚都是我国渔民的好帮手。鸬鹚的驯化历史很悠久,据说良渚陶器上就有关于鸬鹚的刻符,这表明华夏民族的先祖早在几千年前就会用鸬鹚捕鱼了。
去过漓江和龙虎山的朋友应该对这张照片印象深刻。竹排上穿着蓑衣的老人和鱼鹰。鱼鹰 捕鱼2010年入选了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不仅仅是江西、广西,我们安徽也有很多地方有驯养鱼鹰捕鱼的传统,灵璧县的浍沟镇每年还有鱼鹰捕鱼节。
鸬鹚在园博苑水域扎堆捕鱼。(厦门日报记者 陈立新 王协云 黄嵘 摄)鸬鹚立在木桩上展翅欲飞。(厦门日报记者 许秋珩 摄) 越冬的鸬鹚“大部队”已经抵厦,园博苑又出现“万鸟齐飞”画面。昨日,本报记者拍摄的厦门园博苑鸬鹚视频引发市民关注。
它犹如一位勇往无前的“冒险家”,纵身一跃跳进水中,爪子坚硬及锋利程度堪比棕熊;作为天生的猎鱼高手,可水中穿梭自如,每一次出击总是那么的精准。展开双翅可达2米,视力超凡,是人类的8倍,它便是《周南·关雎》中那悠远传唱的“雎鸠”(jū ji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