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自原始人类从树上落地开始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技术的发展便与人类发展相生相伴互相促进。技术的获得,促进了原始人类的进化;相应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时促进着科技进步。这一点,从浙江起源上山文化便可以脉络清晰地看到科技发展。
编者按。农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人民安居乐业,事关全球经贸发展与气候变化等。本刊特邀请历史地理和农业考古等领域的四位专家,分别从驯化与农业起源、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干旱区传统灌溉技术与古代农业空间格局拓展、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析历史时期的中国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及其对历史变迁、社会治理的影响等,以期从中获得经验与启示。
我们这个时代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或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或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套用一句俗语,那就是“民以食为天”,一切的一切,首先要吃饱肚子。所以,了解史前农业技术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这个问题对于我这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游耕”,又称为迁移农业,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相似,是耕地和居住地均不固定的一种相对原始的农业形态。有学者提出,“游耕”的内涵中,“游”强调移动,“耕”则反映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营生方式。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杜军10月21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的“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暨第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使命,各学科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中国考古学也不例外。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具有合理性的知识前提,学科的主体性问题由此得以凸显。考古学是否有主体性不同学科对主体性的强调存在较大差异。在自然科学领域,主体性很少单独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