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禹城融媒主播庞伟伟,今晚与您分享丁立梅的散文《初春》。这个时候,一切都还是冬天的模样,一切却又开始苏醒。我喜欢杉树。裸露着铁锈红的筋骨,腰杆挺得笔直笔直的,像铮铮铁骨的汉子。
文/井明华,图/来自网络除了种田,还有其他想法。我的朋友圈里,既有诗、书、画、印的国家级大卫,又有种地的、卖化肥农药的,以及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从阳春白雪贯通至下里巴人。撸起袖子驾耕机;垂下帘子捉画笔。南棚里农具繁多;书架上坐拥百城。野外风尘碌碌;斗室解衣般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苔花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顽强追求的内核;虽是一朵微小的苔花,却也能像牡丹般开得灿烂。在教育广阔的天地里,有这样一位教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如苔花般绽放着绚烂的光彩。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 记者 黄婷 实习生 冯兰茜一场暴雨过后,密密麻麻的青苔爬上树干,校园长椅旁的空地上也变得绿油油一片。梁安琦拿起手机,拍下青苔努力生长的样子。苔藓,无根,常年生长在不见阳光的阴暗潮湿地。它,其貌不扬,常被人们踩在脚下,更多时候被遗忘在角落里。
作者:熊猫路小学六一班禹紫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水沟旁,小溪边,在那些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却有一片沁人心脾的翠绿色——苔藓。苔藓上的小白花好像遗落晨间的小星星,深深地吸引了我。苔花小而白。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朝学者袁枚写的这首诗,让苔藓这种不起眼的植物进入了广大读者的视野。今天,由上海科技馆主办的“苔花如米·藓为人知”苔藓科普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幕,从科普角度带领观众了解苔藓,以文化、科学、艺术三者结合方式揭开这种植物的奥秘。
在宝山区生物宝库中,隐藏着一群低调而神奇的居民——苔藓植物。早在4.7亿年前,苔藓植物就出现在地球上,比恐龙还要早!与很多陆生高等植物相比,苔藓植物个体微小,虽不起眼,却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对环境的超强适应能力,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编织着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