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闻乐便能起舞,无乐不成聚会,乐器是维吾尔人生活中的“水和空气”,乐器制作技艺更是手艺精湛世代相传。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加依村被称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乐器制作已经有数百年历史。
来源:石榴云“叮叮当,叮叮当……”铁锤敲打着铜皮,发出铿锵的声音。喀什古城,喀什铜器第六代传承人阿卜杜热伊木·艾力一手挥动着铁锤,一手转动着铜皮,神情专注地制作着铜器,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他黝黑干燥的手上,不一会儿,一个铜盘就现出雏形。阿卜杜热伊木·艾力和弟弟正在制作沙漠咖啡炉。
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讯1月3日,在长子县丹朱镇西小河南庄村一个静谧的院落里,弥漫着木材特有的清香,一件件精美的根雕作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里便是省级根雕技艺非遗传承人王长宇的创作天地。今年75岁高龄的王长宇,自幼便与根雕、泥塑等民间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原标题:津门非遗(引题)杨柳青剪纸技艺在传承中创新(主题)今晚报记者 刘桂芳杨柳青剪纸技艺是西青区的市级非遗项目,该技艺传承六代至今,已成为古镇杨柳青的一张文化名片。第五代传承人郝桂芬从事剪纸技艺超过50年,她不断推陈出新,让杨柳青剪纸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奋斗格言坚持匠心方能成功,刻苦钻研必有结果,唯有打破陈规,力克工艺难关,才能铸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广西工匠孙龙他坚守钳工岗位十六年,是公司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也是机械制造专业工程师、钳工高级技师的“双师型”人才。
黄春萍自幼受奶奶和妈妈影响,与绣花结下不解之缘,10岁便拜入汉绣大师门下。在学艺的漫长岁月里,她每日苦练超12小时,哪怕手指刺破、麻木也毫不退缩。40余年的坚守,让她的技艺炉火纯青。大学毕业后,她在绣花厂创新设计,创造“机仿手”新方法,却始终钟情于手工汉绣的独特魅力。
一把剪刀,几张红纸,纸转刀飞,万千尽显。市非遗项目,耀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浩涛五十多年来用热爱剪出了世间万物,用真情传承了非遗魅力。如果时光有厚度,对于张浩涛来说,几十年的岁月早已凝缩成他书架上、箱子里一摞摞层层叠叠的剪纸作品。
今年69岁的程曼萍是开封汴绣厂“程曼萍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50多年来,程曼萍心不离绣、针不离手、手不离线,经过针耕不辍地磨砺和淬炼,坚守发扬“工匠精神”,追求技术精益求精,使得刺绣技艺炉火纯青,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油画摄影、楼阁风景…
“有衣无银,不成盛装”,银饰自古便是苗族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每逢年节或喜庆活动,苗族姑娘们身穿民族服装,戴上款式丰富、造型精美的银饰,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读懂广州第一四八期 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蠔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馀数十种,莫不可叹惊。——唐·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节选)●开厅点菜须庖宰,半是潮州半广州。●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原标题:非遗传承人杨星国与他的蛋雕艺术杨星国蛋雕艺术作品。杨星国选蛋、布图、构思、雕刻、装裱……经过十余道工序,一件蛋雕艺术品在非遗传承人杨星国手中诞生。杨星国以蛋为纸、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让蛋壳生花。
中国首档大型杂技文化节目《技惊四座》第二季,4月16日21:10在广东卫视、喜粤TV播出第八期。本期,安柯宇携手同样来自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张瑞若愚,联袂上演双人球技表演《小站的守望者》,通过刻画铁路人为大家舍小家的缩影,致敬平凡铁路人以匠心铸就不凡。
找碴、清理、制钉、打孔、补漏……在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竹岛街道的吉呈轩锔工坊,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一件破损的清代瓷盘在耿海胜手中“破镜重圆”。工作室里,山东省非遗传统锔艺项目传承人耿海胜正在修补瓷器。(威海市委宣传部张军 摄)锔艺,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