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家属陪同一位年轻男士走进诊室,31岁,是一名工程师,工作顺风顺水,家属告诉我半年前因为工作与人发生过学术争论,之后就经常失眠、少食,怀疑单位领导存心与他作对,每次在单位进餐后会出现头昏、手胀、喉塞,说有人在食物中放毒加害于他。
有相当一部分精神病人的家属不愿接受家人患有精神疾病,因为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社会偏见而感觉耻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亲人有精神疾病,讳疾忌医,这样会延误病人的治疗,因此作为精神疾病病人的家属应正确看待这种疾病。
“人生”2字,看似只需要简单的7笔就能完成,而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生”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奢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精神分裂症在全世界影响着超过2300万人,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在3.8‰~8.4‰,是全球十大致残原因之一。
精神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精神病患者在经过专业的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最终出院回家。然而,出院后的康复过程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肖某在高中本来是一个很活泼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和同学关系友好,但是忽然之间老师发现她变得孤僻,不爱与同学交往,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要么自言自语,要么放声大笑,要么指着同学问“你为什么骂我”,还会无故逃课、离家出走。
当前社会上对于精神病人的歧视仍然普遍存在,对于到精神病专科医院看病、吃药还是存在很多误区,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精神压力,难以全力投入康复,重返正常生活。那么,如何关心而不歧视精神障碍患者,帮助他们最大限度的恢复心理状态及工作能力,回归家庭、回归社区和回归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