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源自《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关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朱熹与其弟子有一段对话。
今日成语致知力行“致知力行”意为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然后实践于行动。成语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致知力行”体现了朱熹的知行观。朱熹认为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说文解字》对“知”字的解释:“詞也。从口从矢。” 意思是“知”这个字最初与言辞、表达有关。字形上,“知”由“口”和“矢”两个象形符号组成。其中,“口”代表言语、说话的功能,而“矢”则象征着迅速、直接,如箭一般。
多次阅读与听讲,由于自己对文言的理解能力非常局限,读一遍是一遍的感觉,就拿“知”来说,无论内篇还是外篇、杂篇,多次出现,石德生老师讲义这样讲,“知”即认知,是《庄子》内七篇的核心概念,齐物与逍遥都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知也是其它概念、命题的枢纽,这确实是抓住了“道枢”。
“至”的意思,你知道有哪些吗?它的本义是什么?你知道吗?至是会意字,最下面的横线表示地面,地面上插着一支箭,表示“到”的意思。例:秦师又至。(《左传 文公二年》)由“到”的本义又引申为“极”,是“达到顶点”的意思。
原文:“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原文:“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