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知道卢安克的故事,是在柴静的采访中,那时候他已经离开山区,有了家人,但他又回到山村,最终还是离开了。行学教育,成了华德福小学教师。在华德福学校里,卢安克得到一个任务,负责礼堂灯光调试,这个任务使他找回自信。在华德福教育下,成长为能够实践自己独特价值的人。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之心,把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于2006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他就是德国青年卢安克,出名了,他反而悄悄的离开了中国,不知去向这么多年来毫无音讯,那么卢安克身上有怎样一个故事呢?
看到有文章讲两位在华任教的德国教师对中国教育的评价,也想就中国教育问题再说几句。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几个人真懂教育的本质。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学校,最早搞社会化教育的国家,但今天的中国人,懂教育的真没几人。我们先看看两位德国人到底是怎么评价中国教育的。
因为在查阅中国资料的过程中,卢安克发现中国许多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很多孩子甚至上不了学,善良的他想要帮帮这些孩子,于是卢安克来到了广西农村,并希望在这里开办一个青年学习班,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没有就业证等,卢安克无法开班,经过好几个月的努力,还是没能申请到就业证,只能回国,后来申请做共青团志愿者又被拒绝。
有这样一个德国人,他名校大学毕业,却不想为金钱工作,反而只身来到中国,深入到广西农村支教。那里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只有步行或者坐拖拉机才能到达,条件十分艰苦,城里的志愿者到这里以后,很难呆两个星期以上。
阅读此文前请您关注,方便您的讨论和分享,给您不一样的参与感。本创作是本人在今日头条的原创首发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肆意转载,违者必维权追责。在操场上,阳光洒在一个金发男子身上,几个乡下孩子挂在他身上,亲昵地呼唤:“老爸,老爸,你是我们的老爸。”周围还有五六个孩子,七嘴八舌地跟着叫着。
2016-6-10 晴前不久,我带着宝宝回家,前后差不多10天,由于大部分时间在下雨,除了和老师与同学聚会外,其他时间都待在家里,这次主要是回家看奶奶,奶奶现在神智时而清晰时而糊涂……由于不常回家,刚刚回到家,奶奶还把我认错了,我大声的告诉她我是谁,她才慢慢想起来,寒暄了几句,她
很多年前,有这么一个传言,在广西偏远山区做义务教师的德国人卢安克,一个好人,将面临放逐的命运。当然,传言最终未能变现。但它同时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愿意没有报酬地呆在一个偏远的乡村,选择与孩子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