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岛4月18日电(胡耀杰 张孝鹏)青岛市科学技术局18日发布消息称,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海洋十年)第五批研究计划和项目情况日前公布,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印尼、菲律宾等多个国家海洋研究机构共同申请的“多重胁迫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HOMES)国际
记者 高雅洁 通讯员 王敏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乔迁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举行。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由市南区南海路园区搬迁至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研究所发展的空间问题,极大地改善实验及办公条件。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5月18日(本周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4年公众科学日/科技活动周公众开放活动将在古镇口园区举办,集中展示研究所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7日讯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编制的山东省地方标准《改性黏土治理赤潮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首个赤潮治理专用技术标准,标志着利用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的应用技术向标准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6月23日,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学术交流暨成立30周年庆祝会议在青岛召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万世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实验室主任段继周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等180余人出席了庆祝会。大会集体收看了腐蚀室成立30周年主题视频。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7日讯 17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乔迁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举行,标志着海洋所即日起开始搬迁至青岛科教园,按照计划,预计今年12月底完成。仪式现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7日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的海洋牧场立体监测与智能管控系统,开始面向山东省沿海地区海洋牧场提供海洋环境实时预报推送服务(试运行)。长期以来,海洋牧场面临环境观测数据稀疏且不连续、海洋环境综合感知和预报能力差等问题,制约其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青春中国?是港口里繁忙不息的作业是海天间驶向远方的货船是青岛的样子也是你的样子这个秋假就跟着杭州日报·家委会直通车探海洋科学,览大国海军寻海底世界,享天空海阔让我们一起迎接大海召唤,走进浪漫青岛!以梦为舟,逐浪碧海!少年整装待发6天5晚山海探索独立营青岛,我们来啦!
人民网北京7月8日电 (记者赵竹青)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一支默默耕耘的科研团队,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腐蚀实验室”),多年来始终站在与海洋腐蚀现象斗争的最前沿,不断探索、创新,抢占海洋腐蚀与防护科技制高点。
海风轻吟,坐落于青岛大珠山脚下、灵山湾畔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凡正在跟团队成员讨论工作。他打开手机上的“西太观测网”客户端,跟同事们一起观看刚刚从西太平洋深海传回来的温度、盐度和流速等现场数据。这些数据中,蕴含着预测气候变化的重要讯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在青岛市汇泉湾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姚建亭博士正带领着青岛嘉峪关学校的学生提取海藻样本。“带着对浒苔和赤潮的科学认识,学生实地捕捞并制作的海藻画,是对藻类利用和改造的另一种思考。”姚建亭说。姚建亭是青岛嘉峪关学校双师课堂外聘讲师,同时也是该校学生家长。
◇走进青岛汉缆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其生产车间正在制造着海洋专用电力电缆。通过不断创新研发,公司攻关了500千伏超高压海底电力电缆的核心技术,单根电力电缆可满足30公里长度生产◇科研成果的深度转化,助力海洋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