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 (MSCam) 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
2月25日,来自广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团队在国际综合类顶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题目为“Ancient ocean coastal deposits imaged on Mars”的研究论文,证实火星曾经宜
据广州大学消息,2月25日,来自广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团队在国际综合类顶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论文,证实火星曾经宜居。该研究表明,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的“祝融号”着陆区,地下10-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
记者今天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获悉,该校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近日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火星存在古海洋有了最直接地下证据科技日报广州2月27日电 (记者龙跃梅)27日,记者从广州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高校科学家合作发现,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的“祝融号”着陆区,其地下10—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
记者2月28日获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方广有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近日发现,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着陆区的地下10米至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这些地质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重要的地下证据。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该研究在北方荒原组中发现的沉积构造为重塑火星历史提供了新启示。
中新社武汉5月18日电 (马芙蓉 王俊芳 梁睿华)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美国布朗大学等高校13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岩石学证据,证明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
来自广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团队在国际综合类顶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论文,证实火星中低纬度曾存在海洋。(来源:广东发布)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501期】国 内 航 天卫星“天眼”让破坏耕地违法行为难以遁形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要求“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卫星影像以其客观性、精确性和可追溯性成为侵占耕地等案件取证中的重要证据。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存在过海洋。过去的研究已证明,早期火星曾存在大量液态水,并通过地貌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过古海洋假说,但是缺少原位探测数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