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微重力环境下 ,空间站里喝水和地面上喝水有什么区别?航天员刘洋展示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
400公里高空的生存奇迹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中国空间站正上演着宇宙级资源魔术——3名航天员每年消耗的1.1吨氧气,竟完全来自自身呼出的废气与生活废水。这套被外媒称为"东方生命魔方"的环控生保系统,让我国空间站氧气自给率突破95%,每年节省运输成本超3.2亿元。
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俗话说“人有三急”,即使身处太空也不例外,那你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执行任务时应该如何解决三急问题吗?这个带着漏斗的吸管装置常被用来解决小便问题,其内部安装有负压抽气装置,可利用流动气流,将液体收集到特定容器中,以防四处乱窜。
它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低残渣、零风险的特点,能满足航天员在轨飞行时生命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能在承受航天特殊环境如超重、失重、振动、冲击及舱体泄复压时,不会产生碎屑及汤汁、泄漏飘逸现象,要求航天食品要品种丰富,可接受性好,便于航天员在轨食用。
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