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处北方,寒冬来临之际,凛冽寒风、漫天飞雪都是躲不过的景致。在集中供暖时代到来之前,老天津卫们在取暖上有的是妙招儿,驱赶严寒,营造温暖。百年前租界自己烧暖气进口暖气自带小“微波炉”天津民俗专家张显明告诉记者,“天津的暖气使用可能得有百年历史了!”百年暖气?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过去农村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的老物件,承载着许多人的记忆,虽然时过境迁,这些在当时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物件,已退出历史舞台,好多都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了,但这些老物件,用过的人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难以割舍,每当看到,都会触达心灵。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东营报道苇草编,是东营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利用芦苇、蒲草等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和工艺编成各种艺术品和生活用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1972年出生的李光祥是东营市乐安苇编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讲述人/吴丽华整理/温暖的时光我叫吴丽华,1963年7月,这年我刚才满15岁,正在泰州姜堰公社第一中学上初二,我和一帮女同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坐上了开往新疆境内的列车。那时大街小巷到处都贴有“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标语口号。
中秋小长假,秋高气爽,是收获庄稼的好时候。这几天骄阳似火,气温还在30度左右,到地里干活,头顶上没有点东西遮挡,还真有点不好受。妻子翻箱倒柜找出来一顶用麦秸编织的“小洋帽”,这种帽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少见,只有那些有身份的和有文化的人偶尔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