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习倩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是19.5万年前远古“长阳人”的故乡。近日,大堰乡石滚埫村村民李邦进等人在距离“长阳人”遗址17公里的一个天坑里,意外发现了犀牛牙齿化石,引发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从贵州科学院获悉,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科研人员近期在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洞开展野外考察时,发现一上层洞道内保存有一具较为完整的犀牛头骨化石,经鉴定系苏门答腊犀。研究人员取回了部分骨骼碎片做初步研究。“我们这次只取了一点小的骨片,头骨、颅骨这些重要部位尽量让它保存在原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团队通过对采自陕西省定边县一件700万年前板齿犀化石的深入研究,将此前发现最早不超过200万年的真板齿犀前推500万年,确认其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真板齿犀物种,并建立新种原始板齿犀。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科研人员近期在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洞开展野外考察时发现一具较为完整的犀牛头骨化石,经鉴定系苏门答腊犀。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所在区域的古生态古环境特征和进一步了解该物种在中国灭绝的原因。截至目前,双河洞已探明连通长度达409.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组。发现了新的生物化石资源。形成时间距今大约3.2亿至3.4亿年。项目组通过对比国内外植物化石组合,调查核实区域地层,确认这是一个石炭纪早期的植物化石群,形成时间距今大约3.2亿至3.4亿年。
长阳大堰乡赵家堰村日前惊奇发现“万丈天坑”原始坑洞生态链群落。该天坑口沿直径达700米,天坑纵深300米左右,坑底有老虎洞、猪獾洞两处。“万丈天坑”的发现不仅为清江画廊再添别样的原始天坑景观,也为进一步开发原生态乡村旅游提供了资源。
根据化石骨骼形态进行复原,让我们能够一睹亿万年前远古动物的“真容”。古犀牛巨獠犀,却曾一度被错认为河马。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团队的化石新发现,为巨獠犀准确画像提供了更多信息。据悉,这件巨獠犀化石在宁夏同心地区发现。
本网讯 (通讯员张元元、马良丰、覃干)近日,全省范围的地名普查全面展开。笔者一行前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赵家堰村调查,惊奇发现“万丈天坑”原始坑洞生态链群落。据现年71岁的李国权老人介绍,赵家堰村方圆24平方公里,坑洞丛生,星罗棋布。
手持采火棒的采火少女躬身缓缓靠近取火器,“历史文脉”火种被成功点燃。记者景卫东 摄在圣火少女的护送下,采火少女手持采火棒缓步走向舞台。记者景卫东 摄火种护卫顺利取得火种。记者景卫东 摄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历史文脉”火种采集圆满成功。记者景卫东 摄点燃激情,传递梦想。
蛇年春节上班首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许汉奎教授再次莅临漳州市档案馆,参观“档说漳州”展示馆,将个人珍藏的珍贵古生物化石及系列地质科普图书捐赠给漳州市档案馆,为漳州市档案馆新春档案征集开启新篇章。
8月26日晚,“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长江千里行”探访团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郧县人”展馆,品读荆楚文化所展现的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两个郧县人头骨化石相距不到300米,汉江中上游堪称人类进化的廊道。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宜昌博物馆溯源峡江文明 体味巴风楚韵田豆豆/文长江三峡,举世瞩目。宜昌,古称“夷陵”,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郭沫若曾这样咏叹峡江风光及宜昌城景。
走进郧县人展馆,探访团成员首先看到的是《湖北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告诉探访团,湖北是我国发现古人类化石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且时代跨度长,表明湖北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