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关于“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也曾留下振聋发聩的箴言:“国家非一人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非一党之天下,非一族之天下,非一教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为公!
在孙中山逝世百年之际,“天下为公”四字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成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镜鉴。这一理念源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却被孙中山赋予了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现代性内核,既是对儒家理想的革新,也是对民主共和的东方诠释。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领导下,发动了意义非凡的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封建统治,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从此拉开了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相信很多朋友最早见到这四个字都是源自孙中山先生,而乔石所题写的“天下为公”,格调一新,与众不同,“天”字,两个横笔倾斜而上,并且都是藏锋起笔,两横笔饱满厚重,而撇捺之笔,呈现出明显的揖让和顾盼,这两个笔画都十分内敛,也十分温润,但是却是一种柔中带刚的新境界,位置上也是一高一低,别样精彩,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