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大会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大会探讨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任务。当数字交往成为文明交流的新形态,如何重新激活中华文明的活力与影响力?掌握数字视觉传播权力变得尤为关键。
孔新峰:五大视角看中华文明特质。从物质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向来将人本身置于中心地位。从政治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拥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国家治理思想资源。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充分展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充分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日前,卡塔尔文化中心研究部主任纳迪娅·阿勒穆迪哈克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东方哲学智慧,对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河南卫视《蛇来运转 万巳大吉——2025河南春晚》以“家文化”为题,进行文化传播与情感传递,带领观众感受春节成功申遗背后的文化积淀与人情温暖。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将至,1月26日晚,《蛇来运转 万巳大吉——2025河南春晚》播出。
中新社北京8月25日电 (刘洋)“视觉符号便于形成记忆点,能够让游戏受众快速建立对有关概念的认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其文化渊源的意愿。”英国阿伯泰大学游戏开发专业硕士生、《出狮》游戏设计者庄汉文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独立游戏玩家对多元文化的接受程度较高。
作者:季中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研究”首席专家、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教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高度概括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奥秘所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了关键前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基本坐标。
艺术家泰祥洲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现场访谈_许柏成日前,“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该展览深度挖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和出版成果,从“大系”中
2024年6月7日,石景山区摄协主席李文明带领近20名会员来到首都图书馆观看,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摄影家协会承办“长城内外”——北京长城主题摄影展览。小视频今年恰逢邓小平、习仲勋同志为长城保护工作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四十周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数字文明新形态正呼之欲出。数字技术及其运用实践正在重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加快塑造新的社会理念和治理模式,并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