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1日电 (记者王浩)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我国建成报汛站点15.4万处,地下水监测站3.5万处,取水计量监测设施153万处,我国首颗以水利命名的遥感卫星“水利一号”成功发射,31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实时接收,水利智能感知能力全面提升。
“水利一号”遥感卫星于12月17日02时5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23日13时59分地面站成功接收了首幅影像,影像拍摄地点位于黄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段。影像产品地形特征明显、地物纹理清晰、层次分明、微波散射特性明显、质量优异。
极目新闻通讯员 水轩12月17日2时50分,“水利一号”遥感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颗以水利正式命名的遥感监测卫星,将在数字孪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天基”监测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预计明年汛前可正式投入使用。
中国甘肃网7月8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7月8日,在第三十届兰洽会上,甘肃省水利厅与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卫星冠名协议,甘肃省首颗商业水利遥感卫星将于今年8月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原标题:“陇原水利一号”卫星赋能我省智慧水利建设中国甘肃网7月9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马艳玲)7月8日,在第三十届兰洽会“水利开发馆”,甘肃省水利厅与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暨卫星冠名授牌仪式。
“水利”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但这里的意思是“捕鱼之利”。到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河渠书》中,“水利”一词开始有防洪、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的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技术不断发展,“水利”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扩大。
12月17日02时50分“水利一号”遥感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23日13时59分地面站成功接收了首幅影像这是我国首颗以水利正式命名的遥感监测卫星将在数字孪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天基”监测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一起来看部分重点报道~~~新华社向下滑动
“中原2号”—— 发射成功 ——卫星名片:姓名:中原2号、水利1号、黄冈1号、黄冈2号重量:单星重量小于350kg,属于小型卫星轨道参数:采用太阳同步轨道,4星同轨道面90°等相位编队,轨道高度约522km回归周期:回归周期为8天/122圈,构成Walker星座系统,卫星重访周期
每经记者:李宣璋 每经编辑:陈旭12月31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由水利部介绍“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有关情况。水利部副部长陈敏在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水利部门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权威发布】 我国首颗以水利命名的遥感卫星“水利一号”成功发射;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导流洞工程施工现场建设正酣;6929座次大中型水库汛期累计拦蓄洪水1471亿立方米;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
来源:人民网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魏弘毅)水利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建成报汛站点15.4万处,地下水监测站3.5万处,取水计量监测设施153万处,水利智能感知能力全面提升。这些数据,是我国实施“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夯基提能行动、积极推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的体现。
2024年水利高质量发展“成绩单”来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2月31日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有关情况。2024年,水利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为动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积极贡献。
“以前防汛是以传统人力的方式进行的。现在可以通过技术来提高效率,把防洪工程的现状用数字方式映射出来,为防汛决策者提供支撑和技术保障。”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敏接受《会里会外》专访,为我们揭开水利部门如何用科技和创新筑牢国家水安全屏障。
12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陈敏、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介绍“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参考消息网2月3日报道据拉美社2月1日报道,中国水利部日前宣布,中国现有报汛站点15.4万处,地下水监测站3.5万处,取水计量监测设施153万处。报道指出,这些进步是中国通过基础设施现代化改善水资源管理的努力的一部分。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记者 陈康亮)中国水利部副部长陈敏2024年12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水利建设完成投资创历史新高。2024年实施水利项目4.7万个、完成投资1.35万亿元人民币、吸纳就业314.7万人,有效发挥稳增长、促就业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