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吴玉章讲席教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阐述。
大运河沿线区域将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以运河文化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 | 李广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休闲公园鸟瞰(2023年9月13日摄) 张卓君摄弹指一挥间。10年前,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支撑,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是优化我国经济布局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一以贯之推进实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图片来源:新华社■周泽将 王怡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区域间统筹协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则是推动全国营商环境整体优化、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必由之路。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伴随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赛道,此间,各地须紧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进一步凸显区域产业、资源禀赋优势,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合力推进,避免同质化。
刘培林在现代化新征程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从解决目前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和发展动力差距仍然较大。
《中国经济周刊》 特约评论员 葛丰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间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发展条件差异巨大,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突出特色定位,进而在整体层面实现有效分工协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显现,区域协调发展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明显成效。
核心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