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新闻事件轰炸着,有些事件转瞬即逝,而有些事件却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思,一则关于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副县长吴谦谦的新闻,就掀起了网络舆论的巨浪,将“简历造假”这个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每每讲到现如今年轻人的痛苦,躲不过就业与买房2个话题,说起来都是年轻人一毕业就失业,干半辈子,都在为一套房打工之类的伤心话。那么传说中的,这一代年轻人60 70父母辈的毕业包分配,福利分房,又是怎么一回事儿?
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小中专”只招收满15周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复读生是不允许报考的。距今已经46年,按照当时4年学制来计算,第一批中专毕业生已65周岁左右,已经成为大小公园、老年大学、中小学门口接娃大军中的主干力量。
许多新入职的本科生在了解情况后,会对领导产生瞧不起的心态,觉得让一个中专生领导我们大学生很不公平。在1990年前,中国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有限,据悉,1990年左右约有1.5百万学生在4200所成人中等技术学校就读,透过数据我们看到,这时的教育资源稀缺,相应地,中专考取率异常低,使得每一个中专学位都显得极为珍贵。
几十年间,中专文凭从优等生的选择到差生的代名词,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现在中专文凭不值钱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人才缺乏问题突出,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数量过少,中专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
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候的大中专生还是包分配的,但很多体制内的企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有些大中专生对分配的工作不满意,自己走向社会去闯天下,那时候已经开始南下出现打工潮,但大多数人还是服从分配,侍机再找机会调动单位。九二年高考,我考入一个省内的中专学校,财会专业,学制两年。
现在网上经常有网友吹之前的中专多么难考,含金量多么高,比很多考大学的人都厉害云云。别的省份我不知道,但就中部某省的情况而言,这样的说法是不合适的。各省情况有差别,但我觉得应该大抵是换汤不换药。中部某省当年的中专,叫卡线中专,什么意思呢?
8090年代,当时国家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基层的干部和老师队伍问题,初中毕业考上重点中专的可以分配工作,当年考这样的学校可是要很高分的。农校,经济校什么的毕业进基层政府各单位,中师毕业的进乡镇小学中学。小编是最后一批。在我们前面的那些学长,70后 80后,不知道大家过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