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之后,大量外国人来到上海,海纳百川华洋杂处之下,许多外来语融入到上海话之中。所谓“洋泾浜”,原指带有地方口音的不纯正英语,而这些一度被人瞧不起的“洋泾浜”却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上海话之中,成为了上海话日常用语中的一分子。
上海新流行语妖人:指奇特的人,时髦的人。粢饭糕:戏称又痴又烦又搞的女孩。月光美少女:称每个月把零用钱花光的女孩子。资深美女:对年龄较大的成熟女子的称呼。高维修女子:时尚的,对社会、自己要求均高的女子;也指注重外形,有自恋倾向的女人。本草纲目:戏称又笨又吵又戆又木的人。
上海小日脚说说上海人的“腔”与“调”上海闲话讲法,做人上品,叫做“有腔调”;做人不上品,叫做“像啥腔调”。不过,腔调腔调,腔归腔,调归调。腔是风度,调是规矩。现在全国人民终于体会到了,上海滩是最讲现代社会文明规矩的地方,其实,一百年来,阿拉老早习惯了。
许多北方人初来上海时,多少是带着些偏见的。听说上海人眼高于顶,看外地人都是“乡毋宁”。上海在地理上更靠近苏州,方言腔调上也自然受到苏州话影响,另有一些吴语区的通用语如侬,伊,勿,弗,辰光,哪能等等,带着古文的雅致韵味,也在上海话中得以保留,并且活跃至今。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见习记者 王一理由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历时三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王家卫导演出手不凡,开播当天仅10分钟就取得收视率破2的成绩,如今更是火爆全网,从上海话到排骨年糕……目前能与“尔滨”抗衡的可能只是“阿拉上海人”了。
黄莺 乔祚涵近年来,地方性文化逐渐在电视剧创作中受到重视。最近的例子无疑是王家卫执导的《繁花》。《山海情》中对宁夏的展现,《装台》中的陕西风范,《芝麻胡同》的北京味儿,都赋予了电视剧浓厚的文化腔调。“腔调”一词含蕴丰富,值得挖掘细品。
来源:环球时报 近年来,地方性文化逐渐在电视剧创作中受到重视。最近的例子无疑是王家卫执导的《繁花》。《山海情》中对宁夏的展现,《装台》中的陕西风范,《芝麻胡同》的北京味儿,都赋予了电视剧浓厚的文化腔调。“腔调”一词含蕴丰富,值得挖掘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