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时,我们要看定合适的时机下再修谱,很多人会认为修谱只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便可以,其实不然,除此之外还要选定在社会安定、发展繁荣、国家支持的环境下,才是最好的修谱时机,如果在旧时,家谱被大肆破坏,显然很不合时宜。
我爷爷是1900年生人,97岁去世的,当年爷爷曾跟我们说过,我家是满族镶黄旗,老北京人,老姓是伊尔根觉罗,后来改姓赵了,爷爷年轻的时候南征北战,最后就在天津工作定居了,老家所有的亲人都联系不上了,只是知道爷爷的一个弟弟跟着老蒋去了台湾,这些年也没有联系。
而有的家族没有老谱,没有先祖的像赞,或祖先像已经难以求得,在过去,根据当时情况,请“谱匠”画个始祖像出来,当然像都是有线条绘制的,面孔变化不大,甚至有些家谱中的先祖只是在别人画像的基础上变换一下官帽或服饰,往往会出现张冠李戴,唐人宋服等情况,过去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家谱的编撰和前期的资料收集以及修谱经费的筹集,都是一个较为繁杂和耗费人力、财力、精力的过程,这也让许多想要修谱的族人,在了解以上的修谱工作后犹豫不决,甚至放弃修谱的事业,但其实,修谱制作流程总结下来,一共有以下八点。
肯定是有的,比如承包印刷的过程中部分族人索要回扣,吃喝聚餐浪费经费,修谱人水平有限又不虚心求教,接错世系,冒认祖宗等,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但是是属于可控可以杜绝的,只要谱务委员会,选出负责任的带头人,制定一个机制,做好监督,谱务委员会成员虚心求教,不懂就问,也都是可以避免的。
我父亲作为长房长支来说应该是实际发起人,可就因为没有家谱有的人就不认,尤其是年轻一代人,手里有家谱的旁支就想取而代之,可有一样一直在我父亲手里,就是家族辈分排序字只有我父亲知道,最后家族里专门开会,最后妥协的结果是旁支可以单序家谱,也就是跟我们这一支彻底分家,作为交换父亲把辈分排字表拿了出来。
这些年我看过三本不同姓氏的族谱,虽然每个姓氏谱族的图腾、分布和迁徙、宗族要事、宗支人丁等内容很完善,但是,拿三本族族谱的内容一番对比,我发现每一本族谱在编录本家族后裔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迥然不同的地方。
家谱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之一,是非常珍贵的一份人文史料,在家谱存在的千年历史中,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书籍之一,同时家谱是记载着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和事迹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文献,是不可缺少,不可被替代的,但在古代,因为历史和家族的原因,部分家族的家谱早已损毁甚至遭失传,想要修谱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