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凤哥儿1988年9月21日,北京东五环外的鲁迅文学院办了一个作家培训班。其中一个宿舍住了两个人:一个叫莫言,一个叫余华。当时,他们俩都已经是崭露头角的作家。莫言写出了《红高粱家族》,余华已经发表40多篇小说,还拿了“北京文学奖”。
1986年的某个冬夜,还是牙医的余华从县卫生所下班回家。这一天晚上,他读书时意外翻到了卡夫卡,瞬间被其作品的荒诞击中。他兴奋得辗转难眠,写作的冲动如上蹿的火苗。他再也按捺不住,提笔就开始构思一篇荒诞小说。稿子出来后,他将其投给了《北京文学》。
山岗、山峰兄弟二人虽身为手足,却情同陌路,“兄弟俩人走在一起,像是互不相识一样。”在中国的传统观众中,“爱”似乎是一个不可触碰的话题,如果说日常关系的“爱”是松散而模糊的,那么面对“死亡”的宏大课题时,“恨”就变得面目可憎、无处遁藏。仇恨与消解贯穿“活着”的主题。《现实一种》以“现实”为名,讲述的却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消亡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文|荒凉一梦编辑|6号探秘人1983年,浙江海盐。小镇的人已经开始忙忙碌碌,工作了两个小时。一名青年却漫步到空无一人的文化馆。他笑了笑,心想:自己果然选对地方了。
●王生一个人在香港的酒店里,兴奋得睡不着,因为书展的缘故。打开微信,往文学爱好者的群里丢了几段余华讲座的视频。余华香港书展的讲座热度堪比巨星演唱会,会场内挤满了人,据说有三千余读者,会场外还有等着主办方再开一场的众多读者,不少人还和我一样,是从湾区其他城市赶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