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架桥的原型在电影《红嫂》中,有一幕令人感动的场景:沂蒙妇女搭人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八路军战士铺设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这一情节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着真实的原型。这个原型就是李桂芳,一个来自汶河岸边的东坡池村的妇救会会长。
1947年,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我军马上要将老蒋的74师团团围住,可就在合围这千钧一发之际,九纵队侦察兵却跑来报告:前方一条要道被齐腰深的汶河水拦住。原来,九纵队已与这条汶河水打过交道,可别处的水浅,战士们见状都毫不犹豫地挽起裤腿,趟水过河。
中国山川广袤、江河纵横,自古以来就是桥的故乡。千百年来,桥所象征的便捷、顺畅与安全也有了更多的意义。火海逆行、奋力营救,就是为人民群众搭起一道生命之桥、安全之桥。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另外一座桥。这座火线之桥,只存在了一天,却为孟良崮战役增添了不可磨灭的一抹亮色。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双脚踏上临沂这片热土的瞬间,我心情格外激动。透过车窗,眼前闪现着宽广的高速公路、布满绿植的层层山峦、具有现代气派的高楼大厦、街道两旁整齐的居民楼,眼前的一切,让我觉得亲切、新鲜与美丽。每天清晨,我脚踏共享单车,在路上使劲逛,使劲看。
1947年5月13日—16日,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在孟良崮山区,全歼国民党蒋介石的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震惊中外,一举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有利的配合了全国攻势,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沂蒙红嫂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村,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国内唯一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在这座纪念馆,以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核心内容的红嫂精神。明德英展室。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教学与资源处处长邵亦鹏出席开班式,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任邢庆杰致欢迎词,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顾问、沂蒙党史专家郑国华为本班授班旗,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教学与资源处处长邵亦鹏作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