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7日讯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秋,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期满,调任密州。在密州的日子里,苏轼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也留下难以在中秋团圆的遗憾。时间跨越950年,如果苏轼在当代密州,也就是今日的潍坊诸城,度过中秋,故事是否会有所不同?
3月21日,南阳网记者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采访,在百度平台与东坡居士“苏轼”展开对话。这位“苏轼”并非千年前的文豪本人,而是现代科技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结晶——AI苏轼。在“他”的文采与智慧中,记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南阳。
知识问答、智能搜索、一键生图、虚拟试衣……2024年,互联网大厂火力全开,竞相上线五花八门的AI产品,在激发公众对人工智能好奇心的同时,也重塑着人们对生活的想象和实践。查资料、写报告、发红包、买车票之类的工作,已经可以通过和AI助手聊天轻松完成。
我让DeepSeek以苏轼的风格写一首诗词,简直美出天际,我曾以为AI最不能替代人类的就是艺术。现在看来,我错了,诗人这个行业也许不久也会被AI替代了。更重要的是,这首词仅用11秒钟就写好了,而且很合乎我的心境?难道AI可以窥探我的内心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欧阳宏宇9月19日,2024云栖大会在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启幕。今年的云栖大会开放三大主题馆,全方位展示AI时代云计算最新技术形态与产品进展。由封面科技自研的“风格化智能体”等智媒云传媒行业大模型应用也在此次大会上亮相,吸引众多参会人员驻足体验。
随着可以“深度思考”的人工智能技术席卷互联网,公众发出“学语文还有用吗”的质疑,甚至有人断言“人文理想的黄昏”到来了。在这个算力“爆炸”的AI时代,我们更需要重新思考:语文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近日,小学生领到语文新教材 图源:视觉中国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语文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