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能还在用着老款手机,只能接打电话,无法支付,自然也没有收款码,就算有估计也不会用,他们想要将农产品卖掉换成钱的心情又很迫切,所以会考虑到儿女的帮忙,那钱最后自然而然就进入了子女的口袋,由于老年人固有的思想,总想帮衬孩子,所以卖来的钱自然不好意思去要,最后有一部分子女可能也不会主动再给了,或者只给一部分,那老年人的经济主动权就比较被动,生活陷入困顿的不在少数。
“6斤新洋芋,最后就这点了,就收你9块钱,扫微信。”5月7日上午,在习水县良村镇的乡场集市上,来自良村村干溪组的袁兴凤将称好的新鲜洋芋装好递给顾客,熟练地拿出手机打开收款码。“微信收款就是方便,不用找零钱,分分钱、角角钱找起来麻烦得很。
在我生活县城的城郊,有几个临时的菜市场,每天早晚有许多售卖自己种植蔬菜的“自卖头”,所谓“自卖头”就是自产自销,当有人前来询价,卖者无不回答:“自家地里种的,自己吃的,从来不打药的。”当有的人嫌菜上有虫眼时,老人马上回答:“带虫眼的菜好,你也不懂?现在是宁吃虫子不吃农药。”
“摆摊老人”群体折射“无G”窘境。在社交平台上,多名网友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移动支付盛行下“摆摊老人”这一群体所处的窘境——他们有的只会简单操作,有的是子女帮忙注册开通了账号,还有一些老人则是直接使用子女甚至孙子孙女的收款二维码。
“好久没用过纸币,已经不记得这东西怎么叫了。今天去医院不能用手机转账,我脱口而出:“抱歉,我没带着实体钱……”这条微博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共鸣~看来大家都忘了皮夹子里装什么了呢~其实,想不起“实体钱”叫啥情有可原,毕竟现在使用现金、纸币的。机会少、频率低,有网友说:包里装的50块钱,大半年都没花出去……还有网友一本正经地“抖机灵”:能不能发明一种实体货币,这样就避免了转账付款。
这对老夫妇年纪已经不小了,老爷爷的两鬓已经斑白,老两口平时以摆摊买菜为生,每天起早贪黑,早上骑着三轮车,拉着一车的菜来路边摆摊,辛辛苦苦卖一天的菜,收入也只有20块钱,但老人觉得能赚一点是一点,20块钱也是钱,就抱着这样的想法,两个老人开始了自己的摆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