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神秘,费解,读它需要很大的智慧。 唐代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能是相将。 我相信这句话。曾仕煌教授也说包青天破案如神,这和他演好周易也有很大关系。玄奘法师的书是《大唐西域记》,《西游记》是大家经常看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易经作为中国古老的智慧,常常被误解和滥用。你是否曾经深夜翻阅易经,却发现自己仍然困惑不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古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需要不断探索和领悟。然而,许多人却在易经的学习中陷入了五个常见的误区,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能用易经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易经的人。「曾仕强每日箴言」《易经》是本天书。但凡是看过的人,几乎都会说出三个字“看不懂”,即使买个几十本书,看上个三五年,最后却发现连入门都算不上。就拿你学高数来说,开始很难,慢慢钻研个三五年,就会越学越明白,以前不会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多年前,怀着对《易经》这一古老智慧的敬仰与好奇,我踏上了学习《易经》的征程。然而,回首昔日学习之路,我发现自己走了一些弯路,踩了一些“坑”,以至学易多年,收效甚微。下面是我踩过的“坑”,写出来希望能给同样热爱《易经》的朋友一点启示,让大家少走些冤枉路。
每当有朋友问我《易经》好不好学时,我都会老实说这本书很难学。不是说这本书读不懂,而是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认知被颠覆,甚至容易迷失在里面。不少人一开始对《易经》非常感兴趣,可读着读着就放弃了,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太深奥了。
直到我开始读南怀瑾老师的《易经杂说》,跟随着他的步伐,由浅入深一点点的开始了解、理解、学习易经的无所不容,又紧接着看完了他的《易经系传别讲》,自觉收获颇丰,远超心理预期,也把之前了解到的很多知识融会贯通了,至今床头还放着一本《易经杂说》,每天都会重温其中的内容。
南怀瑾老先生生前曾经提出过一个忠告,那就是建议没有上等智慧的人,不要学习易经和佛教,原因是,智慧中下的人,容易进得去,出不来,反而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本来可以拿这些时间去做更实际和有意义的事情,最终让自己贻误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