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心修复珍贵古籍 推动古籍保护“破圈”(引题)国图让古籍全方位与公众亲密接触(主题)北京日报记者 路艳霞让更多古籍走下高阁“疗伤”,并在与人和现代生活的亲密接触中,醒 过来、活起来、传下去……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动社会力量赋能行业发展,书写古籍保护、文
华声在线9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思佳 通讯员 邓菁岚 胡婷 许志云)今年是湖南图书馆建馆120周年。9月20日上午,“书百廿风华传千年文脉——湖南图书馆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果展”开幕。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11月20日(逢周一闭馆)。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让古籍有自己的“身份证”本报驻内蒙古记者 王 慧 通讯员 苗 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为中华典籍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保护带来了难得机遇。在古籍保护方面,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古籍文献特藏室一探究竟。
从业近四十载,张志清将他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注入到了一页页古籍的修复,一本本名目的记述中;将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视作自己作为图书馆人终身的使命责任。古籍保护的事业贯穿了张志清的职业生涯,也深深影响着他毕生的精神追寻。
近日,“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正式发布并启用。继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之后,南京图书馆是全国第二家发布数字资源集成平台的公共图书馆。免注册、免登录、多终端,海量古籍资源零门槛在线可查阅。数字化和智慧化让珍本秘籍“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传承、传播,这两个‘传’,是古籍修复保护的两条‘腿’。我们古籍修复师的工作不再只是埋头修书。”6月5日下午,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副主任王晨敏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间会议室,录制徐汇区教育局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光启讲堂”新一课,谈中华古籍装帧的演变。
【地方做法】光明网记者 王营不久前的“双节”假期,国家图书馆成为很多人的好去处。置身于卷帙浩繁之中,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人们也被其各项成果所折服。国家图书馆是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同时,还履行着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库、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等职能。
公共图书馆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任务,对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