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省工信厅组织召开推动全省电动船舶产业发展暨“光储充检”一体化示范站推广应用工作现场会。记者从现场会上获悉,福建已基本打通电动船舶产业链上下游,初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运营配套、船舶应用的电动船舶全产业链。
意见提出,鼓励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广西以及河北雄安新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集聚各类社会资源,扩大绿色智能船舶增量,优化传统燃油动力船舶存量,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内河船舶运营监管,提升内河船舶整体质量水平和能效等级,大幅度降低内河船舶污染排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内河绿色智能船舶运营发展新模式。
中新网福州11月1日电 (记者 龙敏)航海装备产业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支撑。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施惠财11月1日在福州指出,福建船舶行业持续保持平稳发展,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
东南网3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通讯员 郑伯坚)随着造船订单的增长和完工交船率的提升,福建省船舶出口喜迎“开门红”。昨日,导报记者从厦门海关获悉,前两月,福建省船舶出口23.5亿元,同比增长297.4%。
如果将主机比作船舶的“心脏”,那么供油管路就是船舶的“心血管”,不论发生堵塞还是泄露都会严重威胁船舶安全。内河轮机员或责任船员若忽视机舱日常巡查工作,对主机、发电机、舵机等重要设备的检查工作不到位,一些跑冒滴漏问题就极易发展成主机熄火、全船失电、舵机失效等重大险情。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通讯员 潘文军 林慧)在物流领域,过去采取多种运输渠道往往要找多家货代、签订多份运输合同、进行多次结算,不但费劲且成本较高。多式联运“一单制”的推行,让“一票到底”的运输服务成为现实。
今年以来,南平港“北粮南运”业务取得较好成效,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运输突破3万吨,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临港经济发展。在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满载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的闽江1号货船成功到港卸装。货物将陆续发往建瓯、顺昌等地的农业养殖企业。
近日,在南平港洋坑码头,一批满载竹制品、酸洗砂等货物的集装箱被陆续装上集装箱货轮,将通过马尾港发往安徽蚌埠、辽宁营口等地。至此,南平港洋坑码头年度货运吞吐量首次超25万吨,完成了港口生产经营的又一次质的飞越,实现了港口运营的新突破。
东南网10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姚雨欣 通讯员 伍道微 寿洪清)近日,载有氧化镁、石英砂等500吨生产原料的武夷1号货船抵达南平港。货物在港区卸船后,陆续送往南平工业园区以及顺昌、邵武的采购企业。南平港是我省重要内河港口,于去年12月正式开港,今年2月开始常态化运营。
全省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再提速,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通江达海,水陆联运物流畅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通讯员 潘文军 林慧)在物流领域,过去采取多种运输渠道往往要找多家货代、签订多份运输合同、进行多次结算,不但费劲且成本较高。
年终岁首看发展2月4日上午,由南平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的“闽江1号”千吨级集散两用货船顺利抵达南平港交付,这是闽江航运史上运力最大的集散两用船只,标志着福建内河进入千吨级货运时代。“闽江1号”货船历时四个月建造后,4日上午九点,顺利抵达南平港。
28日至29日,“闽江母亲河·千年航运兴”大武夷系列行动在南平市延平区举行,进一步推动闽江“黄金水道”焕发新动能。延平区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干流源头,当水陆之会,扼八闽之喉,素有“闽江之珠·门户城市”之美誉,是南平市唯一实现“公铁水”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
连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以深化拓展“三争”行动为抓手,统筹发展和安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汛期影响,同时也为了保证水路运输的安全,南平港从6月6日起暂停航运作业。6月24日,在满足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南平港开始恢复运输。
5日,从南平港发出的集装箱班轮装载着34箱货物靠泊福州马尾港,早已等候在码头的装卸工人立刻忙碌了起来。截至11月6日,南平港2024年累计通行班轮448航次,运送集装箱10965标箱,吞吐量达22.29万吨。2日,在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吊机正在吊装准备发往福州马尾港的集装箱。
《福建日报》2024年3月13日08版核心提示春节假期刚过,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洋坑码头,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机械吊臂将一个个满载货物的集装箱稳稳吊起,精准放置到船舱内……据了解,截至2月底,南平港2024年累计港口吞吐量24454吨,超过一季度预期目标,实现新年“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