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读到《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上一篇写曾国藩家训里的读书智慧的文章,文章标题“‘天下之至拙’何以能胜‘天下之至巧’”,令我兴会大增,联想到近世史学大师、教育家陈垣先生在家书里体现出来的做人和治学的品德,诚有异曲同工之妙,足可给我们后来的人以启示。
“春节是团圆的象征。在这最特殊的日子,祝您和家人平安健康。龙年吉祥!”农历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一封封手写的家书,陆续从合肥市庐阳区出发,飞向全球16个国家。写家书的人,是庐阳区各级侨联的工作人员。2019年以来,庐阳区侨联在全省首创“鸿雁传家书 同心共圆梦”书信传乡情活动。
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九月十三日,接到家信,系七月父亲在省所发;高丽参足以补气,然身上稍有寒热,服之便不相宜,以后各领斟酌用之,若微觉感冒,即忌用此物,平日康强对,和入丸药内服最好,然此时家中,想已无多,不足可供明年一单丸药之用否?
2020年11月8日15时,一场题为“竹报平安:思奎堂藏中外家书文献展”的展览在上海芊荷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展出翁同龢、罗振玉、郑振铎、陈梦家、孙毓修等晚近名流家书原迹五十通,同期展出与家书有关的信笺、信封三十馀种及各种家书撰写指导专书二十馀种。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同治九年(1870年)一个初夏夜,右眼已经失明的曾国藩拖着病躯,给两个儿子写下1400多封家书中的又一封。在信中,这位长期在外为官的父亲付以毕生阅历,希望子孙能够做到“不忮(嫉妒)不求”。“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等。主要著作由后人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自1982年起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网罗繁富,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书评人:张文勋。对于曾国藩,伟人毛泽东曾这样提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国学大师梁启超如此评价,“岂惟近代,盖有史一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编者按】1937年“七七事变”后,顾颉刚为避日人追捕,于7月21日只身离北平,先应傅作义邀请去绥远布置通俗读物社的工作,继而南返家乡苏州。在动荡的抗战岁月中,顾颉刚与家人聚少离多,其间他致家人的书信绝大部分已无存,而殷履安致顾颉刚的信却得以幸存。
“你是谁?你的家在哪里?”2008年以来,张景宪持续找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这里的“你”,指的是山东省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的136位烈士。他们是谁,来自何处,原本无人知晓。16年前,张景宪踏上了为烈士寻亲之路,至今已经帮43位烈士找到了家乡和家属。
点击 ⤴ 关注“性别研究视界”1975年冬,在湖北云梦西郊睡虎地4号秦墓的考古工地上,惊现两枚木牍。考古人员发现:与此地出土的大量记载秦代法律事务的竹简不同,这两枚写满文字的木牍竟然是两封书信,是名叫黑夫和惊的两兄弟写给哥哥衷的家书。
来自各地的文化工作者、家庭工作者、家书爱好者等,通过沉浸式的家书诵读、家书故事分享、家书文化探讨等活动,探寻2200多年前木牍家书背后的历史样貌、社会万象,感受家书中的家国情怀、优良家风、人间温暖,挖掘家书的丰富蕴涵和发展脉络,展现家书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朱东旭当今不少书家,知道泾县包世臣(后简称先生)作为晚清嘉道年间著名的“经世学”家、治水专家,文学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人可能很多,其著《艺舟双楫》书论文献,不仅被清未士大夫和书家推崇,直至近现代乃为无数书法家膜拜敬昂,至于读到先生家书者,更加微乎其微了。
家书,这种作为亲人间沟通的书信形式,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家书传统”在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近日随着《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电视节目的热播,“家书”这种被逐渐淡忘的形式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