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天(12月2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新时代中医药科技创新成就有了全面提升和质的飞跃,中医药相关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50项。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惠及民生,并将“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作为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之一。“运用现代科技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
据腾讯网报道: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徐军教授团队成员甘晓博士和北京交通大学周雪忠教授、美国东北大学Albert-László Barabási教授,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湖北省中医院等联合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 “Network medicine framework reveals generic herb-symptom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研究论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曲鹏疟疾是一种古老又致命的流行病,时至今日,每年仍有数亿人遭受疟疾之苦。疟疾的克星——奎宁和青蒿素——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不仅体现了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也让世界看到了传统中医药的深厚底蕴。
科技日报北京1月9日电 (记者付丽丽)记者从9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投入中医药领域超16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中医药项目、人才、平台等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新华社沈阳4月25日电 在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不少患者正在医生的指导下排队使用中医体质辨识仪。记者体验发现,机器通过对人体舌苔、脉象、面相等信息的数据采集与后台分析,自动给出直观量化的体质辨识分析结果,同时依据体质辨识分析结果,提供个体化养生建议。
央视网消息:记者昨天(9日)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近年来,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助力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多举措助力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十三五” 以来,中央财政投入中医药科技领域超160亿元。
2023年服贸会上,一台“数字中医循经治疗机器人”亮相健康卫生服务展区,引人关注。该机器人将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科技结合,可对患者完成精准高效的循经治疗。如今,传统中医药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
十余年来,已有近六百位老科学家接受采集,全国上百家单位投入采集工作,累计获得实物原件14万余件、数字化资料近34万件,音频资料近56万分钟、视频资料近47万分钟,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类型最广泛的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以及从事中国现当代科学史和科技人物研究、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
多屏互联、AR+VR、虚拟人、智能传感……“数字+”已成为发展趋势。但当经穴标注、腧穴解剖、经络循行、针灸实践操作、针灸治疗不再需要实体人时,“智能针灸”又能实现怎样的变革?(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见习记者 马晓玉)【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题:让传统医学紧密拥抱现代科技——十年来我国中医药科研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3日举行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信息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稳步增长,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日益紧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新机遇。
中医把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医生通过手指感受手腕脉搏的细微变化,判断患者身体问题。但这种方式依赖个人经验,难以量化和标准化。如今,科学家用生物物理技术破解了脉搏的“密码”——通过传感器记录脉搏波形,再用计算机分析,让脉诊变得像测血压一样直观。
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门批复上海、广东、四川等7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探索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江西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西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相关情况。
中新社北京10月27日电 题: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的“高科技”中新社记者 李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横路村卫生室有一间24小时“云诊室”,诊室网络的另一头连接着安吉县中医医院急诊科。医生在线开具处方,村民付费后,拿着打印的二维码在一旁的云药柜上扫一扫,药品就会自动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