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圣地——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正在湖北云梦县博物馆展出,众多珍贵的简牍文物,引起了人们对简牍背后的历史极大的关注。简牍是对我国古代用于书写文字的竹、木材质载体的概称。在纸张普及之前,简牍记录下了泱泱华夏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尚书》选读 简介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史书,并且是记言体史书,也是最早的成篇散文集,是上古政事史料的汇编。又称《书》或《书经》,是儒家经典之一,秦朝时还专门设立了《尚书》博士。
安阳市烧盆窑小学美术社团学生展示甲骨文作品。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漫漫历史长河,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有了汉字,中国历史才由口口相传发展为以文字作为媒介的客观全面记载;有了汉字,中华民族才得以了解过去、记录今天、昭示未来。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2月15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开幕式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249种、382件分藏于各处的“四大发现”珍贵文物首次荟萃一堂,带领广大观众一同溯源中国历史、探索中华文脉。
按照业界看法,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图书馆指的是古代藏书楼,其特点是重藏轻用;北宋时期,苏轼的朋友李公择曾在庐山五老峰下建藏书室,藏书量近万卷,离开时把这些藏书留在了原处,与人分享,为此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夸赞这种行为:“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编书者说】作者:程章灿(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明,绵延至今,从未断绝。浩如烟海、形式多样的中国古代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文明一大特色。
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