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产纪录,在湖南衡南县基地开展的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测产验收,测产晚稻品种是三优1号,测产结果是平均亩产为936.1公斤,加上早稻的产量,双季亩产为1603.9公斤,直接从去年超3000斤一跃到今年突破3200斤。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吃不饱饭离我们很远,但你可知,在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忍饥挨饿是常态,口粮呢,也是不够分的,在那个时代,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甚至还出现过很多奇怪的食物,比如双蒸饭,做法就是先用水把饭蒸熟,再用苏打水,把熟的饭再蒸一次。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3年6月6日01版转08版)编者按今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构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和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其间活跃着湖南人的身影。
9月21日,攀枝花市米易县稻菜轮作产业园里传来好消息,经过5个多月的精耕细作,由袁隆平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及种植指导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项目米易示范片迎来现场测产,最终结果再创新高!走进米易稻菜轮作产业园,稻穗低垂,颗粒饱满,一派丰收景象。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利声富。但三亚市崖州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早已一派丰收景象:这边,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示范项目再传喜讯,2022年早稻平均亩产910公斤,今年有望再实现攻关目标;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背后的故事】1973年,以袁隆平为首的我国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养出籼型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大大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为水稻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关注水稻育种的最新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今天(7月27日)发布,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控制水稻籼稻和粳稻杂种不育的主效基因,为培育超高产水稻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我国北方多种植粳稻,南方多种植籼稻。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据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22日报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谢华安院士说,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拓者、奠基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70年代发现了野生稻不育株,并且利用中国的制度优势组织全国大协作,1973年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就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从此中国的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直至今天仍然遥遥领先,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改编原文:Qiang He, Huafeng Deng, Pingyong Sun, Wuhan Zhang, Fu Shu, Junjie Xing, Zhirong Peng.Hybrid Rice.Engineering,2020,6:967-973.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中共房山区委区直机关工委推出《百人话百年》系列微党课,引导全体党员学好百年党史,牢记初心使命,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一区一城”新房山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