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凤军赶上“双十一”京东搞促销,消费者徐先生就多买了几台电视,没想到却被商家以非正常消费行为为由砍单,这让徐先生非常生气。京东方面表示,徐先生购买数量超出正常标准,是系统自动拦截。律师则认为,商家以此作为砍单理由并不成立,理应遵照合同发货。
不少参与过“双十一”购物节的消费者都遭遇过商家恶意“砍单”的情况。有商家直言,“双十一”售卖价格太低,发货就亏了。甚至有网站在条款中规定,任何情况下,由于商品缺货对消费者带来的损失,网站概不负责。“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几乎所有电商都在打折促销。
于先生在某购物网站花1849元购买一款之前售价3000多元的头戴式耳机,下单后就收到该网站发来的确认和发货通知邮件。于先生正在窃喜,第二天却接到该网站发来的邮件, 称“这款耳机价格标错了,订单被取消。”对于这种单方面“砍单”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违约?
网购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就成立,商家反悔“砍单”,消费者可以要求该电商提供商品或承担违约责任。商家如果担忧进行低价促销时,系统发生延迟而无法正确显示实时库存,导致后续出现“砍单”而承担责任,就需要提前向消费者进行特殊提示,并且得到消费者的同意。
近年来,“双十一”越来越多的噱头玩法、复杂的减免规则、明降暗涨的商家套路都让众多网友叫苦不迭,引发吐槽:“定金、尾款、优惠叠加、红包补贴、赠品送法,一套下来堪比奥数题,购物的兴趣也没了。”“付定金的时间定在凌晨,还得上闹钟,这种‘半夜机叫’的玩法对学生党和工作党太不友好。”对此,中消协通过对近年在“双十一”“6·18”等大促期间开展消费维权工作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为消费者整理出商家、平台的一些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