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三大家”指的是常家、马家和侯家,在这三大家中,只有常家称得上是人才济济的相声世家。但现在提到常氏相声的历史,则往往是从常连安出生那一年算起,也就是从1899年开始算,按这个来算常氏相声的历史确实超过了120年。
常远在相声界辈分有多高综艺节目里面,德云社的刘筱亭给嘉宾发节目组经费,对着其他人都是喊姑姑和叔叔,轮到常远,一下就是超级加辈“爷爷”,虽然常远说两人单论 ,但是录制节目的时候,刘筱亭看到常远还是喊爷爷。
然而,现在相声界讨论常氏相声的历史,都是从常连安出生那一年开始计算的,我本人觉得并不科学。1931年,常宝堃、常连安先后给张寿臣磕头,分别有了自己的相声门户:常宝堃成了张寿臣的大徒弟,常连安成了张寿臣的代拉师弟。
相声与其它一些曲艺门类稍有不同的是,相声十分注重师承关系,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如果没有正式的师承,是很难被同行承认的,顶多只能算是个业余相声爱好者,而想要专门吃这碗饭,就必须要有一个正式的师承才行,这是相声门内独有的规矩。
那十年间广为全国人民所知的相声作品,当属马季创作的《友谊颂》,由马季、唐杰忠合说,在天津,则是由朱学颖,常宝霆,王佩元创作的相声《挖宝》,这两个相声段子成为“文革”中最优秀的两段相声,使得相声没有“断档”。
相声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一直讲究口传心授,所以一个人要想成为相声艺人,靠相声这门手艺吃饭,那就必须拜师学艺。即便像马三立那样,自己的父亲和大哥都是说相声的,那也得另外再拜一个师父,否则名不正言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