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自医药卫生界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讨论中,人工智能大模型备受关注。有医生提到,最近,病人拿着DeepSeek来看病的情况越来越多,AI大部分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医生的职业发展以及医学教育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2015年,葛均波等人提出泛血管疾病的概念,并开始在全国建立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把内分泌、心血管疾病、肾脏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放在一个平台上。迄今全国已有近500家大型医院建立了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人工智能和元宇宙能够将各类信息更好地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6月27日-30日,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4)与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 2024)同期在上海举行。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表示,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占据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45%。
来自全球的心脏病学巨擘们这几天齐聚上海,共同见证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开幕。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所一直在提出泛血管疾病理念,是将病人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上去预防、诊断、管理疾病。元宇宙无疑会将这一愿景逐步实现。
人工智能已深度参与到医院诊疗之中,彻底改变就诊格局。 DeepSeek今年腾空出世,作为最聪明的人工智能之一,信息壁垒正被逐渐打破。利用DeepSeek问诊救治,从普通市民到专业医疗机构,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已经发生。
6月28日上午,在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4)开幕式现场,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头戴苹果最新发布的混合显示设备Vision Pro亮相,他的主题演讲报告为“今日仰望星空,明日逐梦星辰”,展望了医学元宇宙的未来。
中新网上海5月29日电 (记者 陈静)借助5G技术、跨越5200公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简称:中山医院)葛均波团队与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的医生成功开展远程泛血管介入机器人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
2024年对于国内介入手术机器人企业而言,可谓是艰难的一年——拿证企业几乎没有,仅一款产品获批。此前行业冲出的几匹“黑马”也都销声匿迹。伴随着年底出台的一波创新医疗器械利好政策,行业期待2025年手术机器人赛道迎来转机。
“我们能教会AI像顶尖专家一样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信心十足地表示。2月26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发的“AI心医生”——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正式发布。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月26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发的“AI心医生”——观心大模型发布。这是国内首个心血管专科的医疗AI大模型,不仅实现了从病史采集到辅助诊断的全流程智能化,还能够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