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又到思亲最浓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用AI技术实现“复活”逝者,已成为继“数字祭祀”之后,殡葬行业又一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探索。那么,当殡葬行业引入AI技术,你能接受与AI“复活”的亲人对话吗?AI“复活”亲人为何会引起正反两阵营的激烈争论?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体验之旅,身体是灵魂借住的客栈,当“退房”的那一天来临,要学会告别。这样的告别,串联起一系列的产业链。第一财经记者多年前曾做过深度调查,传统殡葬产业链涉及安宁疗护、生前预嘱、生前契约、遗体处理、葬仪策划、墓地、雕塑、园林设计和祭扫等。
中新网杭州3月26日电(鲍梦妮)3月26日,“感知生命·热恋芳华”——2024杭州清明媒体通气会暨生命教育系列活动浙江安贤园数智生命体验日活动浙江安贤陵园举行。当日,“无境”数智生命体验空间正式启用,其是浙江第一家投入使用的数智缅怀场所。活动现场。 鲍梦妮 摄何为数智缅怀?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曹茜茜 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图恒宇利用量子计算机,“复活”因车祸去世的女儿丫丫,让她在数字世界里实现了“永生”。就在前几天,“AI复活亲人”从电影照进现实——台湾音乐人包小柏的女儿从数码世界“归来”,与家人“隔空对话”。
用AI“复活”逝者引关注。视觉中国供图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席聪聪 记者 李若一今年春节期间,罗佩玺瞒着妈妈用AI技术“复活”了外婆,她将妈妈现在的模样和外婆留下的老照片合成在一起。时隔60多年,妈妈和外婆终于又“见面”了,这是她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
5月14日,由中国殡葬协会主办,中国殡葬协会互联网+委员会承办,四川省殡葬协会、中国殡葬服务网、四川莲花福寿殡葬服务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期数字科技殡葬企业家创新研修班圆满结业。来自20余个省份,共计178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
清明时节,“AI复活”的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如果有机会使用AI技术和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你会接受吗?又该如何避免越界,守住法律和道德底线呢?■“复活”亲人:从银幕科幻到现实产业链用数字生命“复活”至亲,曾经只属于电影银幕中的科幻想象,如今却在现实世界中初现端倪。
AI数字“复活”,您听说过吗?当然,这里的复活是加引号的,简单来说,就是指用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文字记录等历史数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模拟再现已故人物的声音、影像、行为等。那么,目前AI“复活”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数字复活权”归谁拥有?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而数字化给殡葬服务带来的恰恰就是“让世界上永远有人记得你”。随着元宇宙科技的赋能,殡葬行业数字化的探索已成为全球浪潮。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或组织正不断做出尝试,开辟创新的纪念技术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