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四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公益大师课”现场。11月16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四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公益大师课”在泸州开讲。活动现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以“文学的温度和未来”为主题,分享文学创作理念,传递文学温暖人心、振奋人心的独特魅力。
蝉的幼虫,生活在泥土中,靠吸食植物根中的汁液为生,在幽暗的地下要成长数年甚至十几年,才爬出地面,经过一番艰辛的蜕变,脱去束缚身体的笨重外壳,才能舒展轻巧透明的翅膀,在青天白日间自由地飞翔。这个过程,就像莲子从污泥中长出茎叶,在清水之上开出鲜明美丽的荷花一样。
在道学与文学之间——朱熹的《诗经》解读之特点作者:李春青(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学术史上“汉学”与“宋学”的分野,主要是在解读儒家经典的方法上。“汉学”主要是指汉唐经学的方法,以章句训诂为主;宋学则主要是指道学的方法,以阐发义理为主。
■黄意明 秋季,在一些中国文人的眼中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楚国诗人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吟唱,可谓悲秋之滥觞。 悲秋也和自然界的物候节律相关。刘勰《文心雕龙》云: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今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夕。在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七夕为鹊鸟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诗经·王风·采葛》中这样写道:“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论“情景合一” “情景合一”作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它的意思是说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情”和“景”结合的产物;“情景合一”作为一美学命题在宋元明清时期已有许多论述,特别是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论之颇详。但关于美感的表述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
陆时雍“以情论诗”诗学观及其阐释——以《楚辞疏》为中心作者:王孝强(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讲师)明末文学理论家陆时雍强调诗歌要以神韵为宗、情境为主,其诗歌理念集中体现在传世的《诗镜》和《楚辞疏》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诗镜》“在明末诸选之中,固不可不谓之善本矣。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
展览海报色彩与形态的交织总能激发出无限的想象与创造。2024年9月6日,备受瞩目的艺术家聂剑峰个人作品展《物色吟》在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广场的TBCA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以“物色”为主题,深刻探讨了自然与色域绘画的重解,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拙朴之美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
文/张广庆、许勃潮4月14日,由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领衔主演的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贵州京剧院精湛的演出,赢得现场近千名戏迷观众的满堂喝彩,王阳明悟道前后的艺术化表现,让观众直呼看得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