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军服装在71式三元混纺布军服的基础上,以减轻重量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扩大合纤材料的使用。这次军服改革,样式、颜色都没有变化,主要是增加了品种,改革了服装面料,使我军冬季着装有较大改善。
现代的人们衣服材料多样,还有各类炫酷黑科技,服装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都发生了什么?约17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那时的人们没有制作衣服的工艺,多是依靠打猎收获的禽兽皮毛作为简单的衣服,后来人们逐步以兽骨为针,把几块兽皮连接起来,就有了衣服的最初形态,虽然并不美观,但实际使用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今天开始学习熊能老师的《世界经典服装设计与纸样》针织女装系列,原型法,以后每一款都再转化成公式法制图,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各取所需吧,我是小白,只是记录自己的自学过程,希望做完这几本书后能成为给全家人做衣服的野路小裁缝。
“衣食住行”是汉语言中为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四字格成语,表明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物质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家境宽裕的居民,男人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紧身旗袍,富裕人家的衣料多为绫罗绸缎。
在西安,每天都有不远千里而来的年轻人化上精致的妆容,穿上精美的服饰,在灯火流光中感受中国的服章之美。服章之美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成就。千百年来,中国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大地繁花似锦,一片锦绣。170万年前,云南省元谋县有了人类的印记。
这90年,有战争年代的硝烟弥漫,有和平时期的抗洪抢险,但是90年都没有改变的,是中国军人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坚定意念;是忠勇果敢、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是扶危济困、救民水火的大爱情怀;是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代战将、一代代官兵用鲜血和生命熔铸而成的“大国军魂”!监制 |
上一期向大家介绍了从1927年建军开始到1955年授衔的军服演变,可以看到我们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外在体现,接下来我们继续这一话题,看一看从1958年到1985年之间,人民军队的军服又有了哪些改进与发展。
决定从城市回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时,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不会想到,“回到乡村”这件事,把她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2014年,她听从母亲的劝导,回到县城,在自家开的民族服装店里拿起针线,成了一名“绣娘”。家族彝绣技艺传到她这辈已是第八代,她11岁起便开始学习彝族刺绣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