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五十多岁的大货车司机,二十年前曾罹患胃癌,做过胃部大切除;近期进行性吞咽困难,在当地诊断为食管中部鳞癌,且胃左系膜发现早期病变;多方求医,均被告知治疗乏术。慕名而来,求治于郑大一附院胃肠外科王国俊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王国俊教授,深耕胃肠外科二十多年,中外求索,精术为民,他的团队基于膜解剖理论的指导,充分利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方面运用微创技术,实现技术创新,达到了创伤小、效果好、更安全、更高效、更根治的目标,是胃肠外科微创技术的创
5月9日,“迎接建党百年 助力乡村振兴”中原英才智库专家义诊活动在浚县中医院举行。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濮阳,曾是食管癌、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的高发区。本次活动的专家代表,郑大一附院胃肠外科王国俊教授,就是一位技术精湛的胃肠外科专家,深受欢迎。那么,什么是胃食管结合部癌?
▲点击收看视频3月28日为“中国便秘日”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7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的患病率达23.0%,80岁以上可达38.0%。什么是便秘?
(▲点击收看视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王国俊教授,深耕胃肠外科二十多年,中外求索,精术为民,他的团队基于膜解剖理论的指导,充分利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方面运用微创技术,实现技术创新,达到了创伤小、效果好、更安全、更高效、更根治的目标,是胃
近期以来,《好大夫在线》推荐的治疗贲门癌的医生排名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国俊教授的推荐热度持续升温,居高不下,已达到了5.0的最高分,王国俊教授在贲门癌的治疗方面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专家和患者的青睐?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敏5G智慧救护车,上车即入院;远程智能专科诊断平台,覆盖全省425家医院……9月1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医疗智慧医院建设成果推介会上,多种“智慧”场景引人注目。
3月29日下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召开干部大会,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成增主持会议并宣布省委组织部相关任免决定:党委副书记赵杰兼任副院长,不再担任工会主席职务;此次郑大一附院新任职的领导有5人,其中岗位调整1人,新晋领导4人。
还原郑大一附院万人大转移:暴雨中的24小时生死时速。因为特大暴雨,郑州告急。“自河医院区进水后,我们用了24个小时转移11350名患者,然后用3天时间把积水抽完,再用24小时进行医院复诊的10项保障工作,明天一早复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敏11月10日,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全科住培医师工作要求,推动河南省全科住培工作持续发展,郑大一附院全科专家团队一行十余人前往巩义市米河镇卫生院,开展以“十年住培同创全科基业,百载育人共筑健康中国”为主题的第二期红色主题系列活动。
7月20日,郑州发生强降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受损严重,门诊、急诊及病房楼停水停电。7月26日下午2时许,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章锁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说,此前医院转出重病号、普通病号以及出院回家的病号,共转移和分散11350人。
9月1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智慧指挥中心(96299)正式启动运行,从解决患者看病就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处细节“问题”入手,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就医服务新模式,优化患者就医流程,切实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022年1月6日,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王峰教授担任通讯作者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于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杂志全文在线发表。近年来,《柳叶刀》旗下先后创办各专科领域子刊,旨在进一步扩大国际读者群和全球影响力。
大象新闻记者 张攀 吴紫翼2月8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门诊大厅里人潮如涌,各层挂号、缴费、取药以及检查室门口都排起长队,候诊区也座无虚席。对此,有网友表示“人山人海堪比春运”。“昨天‘一院四区’的总门诊量是四万二千人,其中河医院区在两万二、三左右。